历史: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5)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8 15:3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8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3.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
导 言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早期的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
随着秦朝统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事实证明,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和一个新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过许多的坎坷和曲折。那么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
蚩尤
炎帝
黃帝
一、远古英雄时代的历史
下页:禅让制与世袭制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治水与政治在中国远古时期甚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同地域的人类因水而发生了普遍联系,至今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
禅让制:领袖把权位传给有才能的人,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亲族,称为禅让。尧将“共主”位传给舜,舜传禹。禹准备传给益,但禹的儿子启也很有才干,并得了不少部落的支持。后来启抛弃禅让制,代之以世袭制。
世袭制:领袖把权位只传给自己的子孙或族人,称为“世袭”。
下页:夏朝建立
图2:戴冠冕的夏禹
图1:大禹治水图
读图,请思考:
根据图1、图2,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这些变化对后来启的王位有无影响呢?


禹死后,启及其支持者杀死益,启建立夏朝。

早在原始宗教时期,古代中国就有了一次政治干预宗教发展的先例,部落联盟首长成为最高祭司,垄断了祭天神的特权。
公共权力
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由此我们看出,在神话、宗教、哲学、政治四大结构在整个民族文化所占有份量的比较中,古代希腊是众神的天空,古代印度是宗教的天空,古代中国却是政治的天空。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代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①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制度:出现公共权力
③特点:保留氏族社会的特点
2、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①成汤灭夏建商
②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③特点: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夏的统治范围
夏的国都变迁
二里头一号宫殿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正面俯视)
●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据介绍,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这座至少距今约3600年的大型古代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其建筑开创了中国宫建筑传统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和宫城城垣,其规模和内涵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理由相信它已步入产生了国家的文明社会,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的统治范围
商的国都变迁
←殷墟宫殿区遗址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所谓内服,是指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
掌握: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商王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正因为商代的附属国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它的服从与否是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附属国的能力。
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
占卜用的龟甲
甲骨文卜辞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
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
—“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
兆纹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商人占卜刻字过程
●商代——弥漫着神权色彩
三、夏商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1)已形成一个国家政权,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方国首领定期要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保留了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基本仍是一个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邦联),各方国仍有很大的自主权。
(3)神权色彩浓厚,敬重鬼神,盛行祭祀占卜。然后,商王又宣称自己就是神的子孙,他们在人间的统治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并且受到“上帝”的保护,因而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这就是中国式“君权神授”的起源。
(4)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
周人为加强其统治,周王自称“天子”,“天子”的一切行动都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在人间代表上帝意志的“天子”当然是至高无上的。地上的“王权”垄断了天上的“神权”,人所共有的“神权”因而让位于“王权” 。
这种君权神授论和“天命” 观念被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家天下”之所以存在的思想支柱。
由于“九州”之大,自然有了“中央”与“地方”。中国幅员广大,局限于中原地区的王权政治集团难以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控制与管理,于是,到了周朝就采取了“分封制”。
二、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1、封邦建国(指______制;区别于封建制)
①西周建国: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都镐京
②制度的主要推行者:周公旦--摄政
③分封制的内容
思考:西周分封的诸侯有哪几类?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如何体现的 如何来认识分封制(积极性与局限性)?
西周政治制度的
主要制定者周公
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周公







西周疆域及主要诸侯国
天下打下来了,可是周没有很强的实力来统治这么庞大的国土,所以广封诸侯,分镇四方,我们很熟悉的姜太公,就被封在齐国,召公被封在燕国,周公被封在鲁国……先先后后,周有诸侯上百,这被称为“周初大封建”。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
周武王自称天子,所有诸侯国都是由天子授权分封的。
把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封给你,你在此建立国家。
申侯受封
第二年,周武王病逝,其子继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
周公旦
周成王
1、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加大对地方的控制。
●西周分封制
2、分封对象
3、分封作用
同姓亲族(分封主体)
异姓封国:功臣、殷商降族
姻亲、古方国
周人的势力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确立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周代分封制度
奴隶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法炮制。
下页: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诸侯的权限与义务:每个诸侯国都是由天子封赐的,诸侯国君更换,要得到周天子批准;诸侯要接受封建制度的各项规定,领地面积不能超过百里,军队不能超过三军(每军12500人);诸侯要向天子朝觐、纳贡,并有从征及勤王的责任。
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受封的国內有世袭的统治权,享用天子赐予的爵位、封土、置军权。
西周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下页:周天子的实力
周天子凭借军事、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号令四方。
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
千亩
六军
一军
三军
百亩
三军
下页:分封制的周
与部落联盟的区别
思考:分封制度下的周朝与以前的部落联盟有什么不同?
周朝分封制度对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等的关系(权力、地位、义务等)有明确规定。
共主
部落联盟时期的共主与各部落之间沒有权力、地位、义务等制度性规定,共主与其他部落首领有事相聚,无事各自为政。
下页:西周的宗法制度
扩大统治区域、交通网络、众星捧月
一笑失天下
烽火戏诸侯
看图阅读“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回答问题
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军事设施。史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sì)。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后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guó)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 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属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企图招集兵马时,却无人来救,都城镐(hào)京沦陷,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自此,历时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西周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请回答:
①周幽王为何知道烽火点燃,诸侯必至
②上述现象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③你认为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参考提示:
①因为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交纳各种贡赋等。②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③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西周末年,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势力的膨胀;但根本原因是周幽王的政治腐败。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四、西周的宗法制度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下页:宗法制的影响
表示其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
长子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长子
长子
长子
长子
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
宗法制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考一考:
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
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一看就没有手拿象征知识的“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任命吧”。这就是对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可奈何。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立褒姒为后,取消
宜臼的太子地位!
后来,周幽王违背了周公定下的宗法制度
申后


周幽王为了讨褒姒欢心,竟烽火戏诸侯!
材料:
2003年,一位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德国教师来到会场,都大大方方先往前排和中间坐,中国教师到会场大多畏缩地先往偏僻角落。”请从宗法礼乐制度等方面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探究:
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宗法制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材料,请你分析一下它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课后探究:
结合材料,请你分析一下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答案提示:
积极表现——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法制的意识多少有些背离。
课堂设问
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礼与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由周公制定。
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根据礼书记载,西周时凡使用鼎,天子和诸侯用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凡使用乐器,天子用编钟四套,诸侯三套,大夫二套,士一套。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yì)”(“佾”是“乐舞行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涉及到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阅读材料:
青铜鼎是皇家礼器,巨大的鼎更是国之重器。中国人向来对鼎有一种崇拜意识。
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这一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大鼎的名字来源于其腹内长壁上的三个铭文:“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造的重器。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编 钟)
《周礼》对乐队的排列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yi)”;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海归人士情钟汉婚 周制婚礼尽显高贵
一场汉族传统周制风格婚礼在北京举行。周制婚礼以神圣典雅为基调,传统的玄纁色系布景、恢弘的编钟古乐、古朴别致的铜灯门楼,令在场的三百多名宾客深深为之吸。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周公与孔子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中国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是通过人文奥运奉献给世界的一份富有价值的思想,它将展示中华文化的东方神韵,并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维护和平,与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美好心愿。
缶为中国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图为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
礼乐中的乐舞则类似现在的体操,人们在音乐中且歌且舞,行进跳跃,从而追求躯体与灵魂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
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掌握古代早期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朝代
都城 年代
(公元前) 开国与亡国之君 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夏 约2070—
约1600 禹
阳城 桀
商 约1600—
1046 成汤
亳/殷 纣王
西周 1046—
771 武王
镐京 幽王
出现公共权力
保留氏族社会的特点
内服与外服制度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分封制与宗法制
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牢固的血缘关系
浓厚的专制色彩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成语“问鼎之心”(现一般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摘自《汉语成语词典》
①请用白话文叙述这个故事。
②思考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
提示:
解题关键:理解“九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
思路引领:“九鼎”的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楚庄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争夺王位。
问题: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联系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
②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
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一是同姓(姬姓)亲族,二是功臣,三是先代贵族(殷商的降族和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分封的目的是:①广建诸侯,拱卫王室;②加强西周的统治;③对殷商降族的分封可以安抚人心,便于监督管理。
选择题练习
1、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君王最有可能是:
A、周王
B、商王
C、秦王
D、夏王
2、右图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政治制度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右图反映的是周朝一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C、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有国,姬姓独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5、“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妻妾 一般称谓
妻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7、《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8、“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9、“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上述材料反映了:
A、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的激烈
C、分封制的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
10、《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25%
75%
(拓展探究):阅读下列图表
白色部分:同姓诸侯 黑色部分:异姓诸侯
(说明)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下的政治制度不同于秦汉以来的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汉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一直以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教版新教材仍然在用这个概念。岳麓版新教材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认为专制没有系统理论,难称主义,以专制皇权足以说明问题。
请回答: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图一是根据资料设计的示意图。据此,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略
(2)图二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
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两种制度这间是怎样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曾在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统治范围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其本身的弊端最终导致其必然要被一种新的制度所替代。又有什么新的制度出现了?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