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课件及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8 15:37:21

文档简介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学习目标: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
2.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
3.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
认识: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
3.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是夏商周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其后是“黑暗时代”,随后是古典文明时期。那么古希腊早期的爱琴文明怎样,它的城邦制度又如何?这种制度与希腊文明又有何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
1.自然地理环境
A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构成“爱琴海世界”
B 特征: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事业。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
2.居民
A前4000年后,一批小亚细亚移民与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其他岛屿的原有居民融和。形成:皮拉斯古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他们创造了爱琴海世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
B前2500年左右,一支阿卡亚人从多瑙河流域迁入
C前12世纪前后,大批操希腊语的印欧人迁入定居,有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
二. 爱琴文明
1.爱琴文明
A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B内涵:是爱琴海地区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即青铜文明)
C代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爱琴文明前期)
早期:A 时间: 前2000年——前1700年 B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全盛时期:
A时间:前1700年——前1400年
B特征:犁耕出现;手工业分工精细, 青铜器、陶器、金银器制造技术进步,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出现先行文字B;米诺斯王宫
毁灭:前1400年,被麦锡尼人占领
2. 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后期)
内涵: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因以迈锡尼为代表,故称“迈锡尼文明”
发展阶段:
A形成:前16世纪上半叶,阿卡亚人创造的,宫殿、城堡、“坑墓”
B全盛:前1400年前后,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刻有线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实物:迈锡尼狮子门)
C灭亡:前12世纪,多利亚人入侵 (特洛伊战争)三. 古希腊城邦
1.城邦
A含义 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
B概况 城邦林立,大的城邦有雅典(面积 2500,人口 20~30万)、斯巴达(面积 8400,人口40万)
2.形成:前8—前6世纪,
特点:(1) 奴隶制国家产生 (2) 海外殖民运动 A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B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寻找新的土地,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政治斗争中失势的集团寻求托身之地 C殖民城邦与宗主国之间关系:基本独立,仅保持经济文化上一些联系 D作用: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3.城邦政体
A 政体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类型:贵族制、民主制为主,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
D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E作用、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拉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为后世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爱琴文明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以及早期的政治制度——城邦制度。那么其后来又有何发展变化呢,我们以后将会学(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的两条线索:
一:希腊政体的演变
二:罗马法的制定和发展
三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三:古罗马的政治和法律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本课主要讲述两个问题:
爱琴文明
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一)定义:爱琴文明是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美丽的爱琴海
爱琴海,为地中海的一部分,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东北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通黑海;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深570米。爱琴海上大小岛屿星罗棋布。
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图
爱琴文明
古希腊城邦
(二)克里特文明:
时间: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
特点: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出现了线形文字 A
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米诺斯宫
出现了青铜器
灭亡:公元前1400年,古希腊的一支入驻 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上的希腊线形文字A泥版
线形文字,也叫“线条文字”,由线条构成的一种古代文字,多刻画在粘土版上。在克里特遗址和迈锡尼遗址等地均有发现。依其产生的先后,学者把克里特岛上的文字称作线形文字A,把迈锡尼遗址中发现的文字称作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已由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在上世纪50年代译解成功;线形文字A,学者们正在研究,尚未译解。
米诺斯王宫遗址
米诺斯王宫复原图
克里特人制作的双面斧
考古学家在克里特遗址中发现一些青铜器和金银器,表明当时克里特人在冶金和制作的技术上有辉煌成就。
克里特人制造的锋利青铜兵器
(三)迈锡尼文明:
时间: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
出现王宫、卫城和宏大的王室陵墓
出现线形文字 B
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灭亡:公元前12世纪,另一支古希腊的人的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迈锡尼王室陵墓
陵墓内刻有浮雕的石碑比比皆是,并排成圆圈。
刻有迈锡尼时期的线形文字B的泥版文书
迈锡尼卫城
城墙遗址
军事题材的石雕
《荷马史诗》包括《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二、古希腊城邦
(一)定义: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舍构成。
(二)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三)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地理环境: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
影响:1、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特征)
2、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3、解决了土地问题,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吸取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希腊地理环境的图
(四)古希腊城邦政体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形式
政体
类型 权 力 的 大 小
民主制 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大会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
贵族制 权力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贵族权利受公民大会的制约
僭主制 权力掌握在一人手中,但是权力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
寡头制 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公民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处于次要地位
君主制 权力掌握在一人手中,一般是世袭,保留了形式上的公民大会
典型代表:
民主制——雅典
贵族制——斯巴达
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权利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
政体形式的划分依据:
城邦公民并非是全体成年国民,是指具有国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妇女、奴隶以及外邦移民被排除在公民的范畴之外。
公民界定:
评价:古希腊城邦实行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激发了公民主人公意识,保证了城邦的活力,为后世民主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BC2000—BC1700
BC1400
BC16世纪上半叶
BC12世纪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形成
BC8世纪
BC6世纪
希腊复兴
本课重要时间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