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乱龙》中记录了“顿牟掇芥”,这个词的意思是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顿牟)能吸引(掇)芥菜子、干草之类的微小屑末(芥)。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有了磁性
B.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带了电
C.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与芥菜子、干草之类的微小屑末带异种电荷
D.经过摩擦的琥珀或玳瑁的甲壳与芥菜子、干草之类的微小屑末带同种电荷
2.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内一定没有电荷
B.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C.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电荷移动的过程
D.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3.
(多选)下列关于元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
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
4.
(多选)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5.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图中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6.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2.4×10-19
C
B.-6.4×10-19
C
C.-1.6×10-18
C
D.4.0×10-17
C
7.金属球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金属球B带-q的负电荷,将两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则B球的电荷量为( )
A.-q
B.q
C.2q
D.4q
8.
(多选)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带电情况可能是(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同种电荷
C.带不等量异种电荷
D.均不带电
9.
(多选)用金属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成一笔套,将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
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种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答案 ABC
10.
(多选)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D,B斥C,C斥A,D吸B,则( )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两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两小球带异种电荷
11.
(多选)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小,则( )
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
C.金属球A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A一定带负电
二、非选择题
12.有A、B两个物体经摩擦后,B带上了2.4×10-6
C的正电荷,求此过程中有多少电子发生了转移?是如何转移的?
13.两个相同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
答案
1.
B
2.C
3.
BCD
4.
CD
5.
B
6.
A
7.
C
8.
BC
9.
ABC
10.
BD
11.
AB
12.
1.5×1013个 由B向A转移
13.
(1)2∶3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