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包括核酸的分布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这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学习DNA
复制和生物遗传方面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知识链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对核酸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具备
一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
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
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知道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
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
因此,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
识规律,
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
从感性认识入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核酸的种类
2、能够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对新科技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
DNA
和
RNA
??。
为了更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将主要利用模型建构这一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法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
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
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
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
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
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
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
布,获得感性认识
→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
辅助认识)
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
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读一段文章:DNA
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
、DNA
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
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师生互动]
(一)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式的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闻,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式的讨论,
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回答提出的疑问,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分享他们对遗传物质—
—核酸的认识。
1.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不是)
2.怎么知道那些DNA是否来自同一个人?(根据复杂的检测,观察DNA谱带是否完全相
同)
3.DNA可以做身份证吗?(可以。而且这种身份证是终身的,也是唯一的,能避免同名
同姓同地点同时出生的人身份混淆)
4.DNA的中文名称是什么呢?(脱氧核糖核酸)
5.脱氧核糖核酸属于哪一类的有机化合物?(核酸)
6.核酸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功能?(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
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的作用)
7.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核酸存在于细胞的哪些部位?(细胞有细胞膜、细胞
质、细胞核等几个部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特殊结构)
8.大家能否通过实验,判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二)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以及科学认识的模式
(三)找一个预习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同学,陈述实验如何进行
(四)各实验小组的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五)学生带着三个主要问题阅读课本P28~P29,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1.核酸的组成元
素有哪些?2.核酸的分子结构是怎么样的?
3.如何区分DNA和RNA?
[教师精讲]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懂得实验的原理
是基础。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要想实验得到明显的效果,必须
注意用盐酸水解的实验步骤,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
苷酸长链的特点,也是本节对同学们在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方面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课堂小结]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
和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
和RNA
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这样可以强化知识再现,巩固所学
[课堂练习]
结合本节内容,做针对性题目,由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一、核酸的类型及功能
(1)脱氧核糖核酸(DNA
)
(2)核糖核酸(RNA
)
功能: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二、核酸的分布
实验结论:
(1)脱氧核糖核酸(DNA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2)核糖核酸(RNA
)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三、核酸的结构
组成元素:C
、H
、O
、N
、P
【教学评价方案】
1、
知识评价(占总评价50%)
主要采用作业分析及练习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理解记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其中作业分析主要将教材中思考与讨论交付学生课下准备,在课上交流,根据交流内容课上表现及其思维发散力作评价
2、能力评价(占总评价50%)
主要评价操作技能和活动报告等方式
如果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或创造性的建议,大胆的创新设想和发现也可以酌情加分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1、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
与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
2、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
A
和RNA
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4、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5、对学生见解的反思。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五种碱基的记忆的时候,有学生提到了U
就好比人的两条输尿管,所以U
代表尿嘧啶;看到G
就想到了鸽子,而鸽子属于鸟类,所以G
代表鸟嘌呤。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