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大洲和大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
说教学目标
3
说教法、说学法
5
说学情
4
说教学理念
1
说教学过程
6
说板书设计
7
说理论依据
8
说教材
结
构
安
排
教学理念:
我主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脑动手和显示能力的空间。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分析:
《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点,是本章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是为后面将要学到的《海陆变迁》等有关章节,解释诸多地理现象的关键知识的准备阶段,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的衔接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陆面积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山区学生见闻少,知识面窄,搜集资料的渠道不多。因此,制作课件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读图对比法
3、抢答法
4、激励法
学法指导:
1、小组讨论法
2、游戏竞赛法
3、探究学习法
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三、课 堂 总 结
一、感 性 导 入
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1)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
读图建议。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
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
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
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
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
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
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
(2)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3)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板书设计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 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理论依据
《教育基本原理》
《新编地理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
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