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18 18: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地表形态 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及其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示意图学会演示、模拟等,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内力和外力的表现形式是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是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地形知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不足,因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都不很容易。
学习能力: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他们难以理解沧海桑田的变化。
学习动力:本节具有许多实例和图片,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增强其好奇心,提高其求知欲。
探究教学法: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多媒体与手写板书、徒手绘图相结合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
加强对比分析,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展示珠峰图片,创设情境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攀登世界之巅珠峰时在峰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潜海时,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森林 古河道
古河道
3、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自主学习。)
4、师生共同总结。(地球自诞生以来,凤云变幻,历经仓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做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得出地形的变化是受到力的作用,由此引出内力和外力的作用。
火山
地震
地壳运动




山地
高原
东非大裂谷
学生思考:地壳运动与火山、地震有何不同?(目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流水的侵
蚀、堆积
风力的侵
蚀、堆积
冰川、海
浪等




华北冲击平原
亚玛孙冲击平原
海浪冲刷下的地形
6、学生讨论:
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塑师,这是为什么?
7、课堂小结(学生小结,老师补充)
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中,这种运动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则使地表日趋平坦。内力塑造出了高山高原等,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外力塑造出了平原等地形,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南美洲的亚玛孙平原等。
8、学生活动:
用纸将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轮廓描出,并用剪刀剪下来,(剪刀课前准备)
将南美大陆东海岸与非洲大陆西海岸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
如果吻合,请认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
提问学生:你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再由此导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学生动手拼图得到的启示
9、讲解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假说”。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目的: 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10、展示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拼合图
魏格纳提出的三方面的证据:
第一、大西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 系;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也相吻合;
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目的:向学生说明,即便是科学假设,也需要严密的证据,以使学生养成求根刨源的学习习惯)
11、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12、课堂小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都有力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也表明: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13、课堂总结。
14、课堂反馈。
地表形态不断变化是 作用和 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包括 、 、 ,外力作用包括 、 、 、 等。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
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 假说,来解释海陆的变迁。
15、布置作业:
从图书馆、网上等收集资料,再找一些沧海桑田(陆变海、海变陆)的例子。



地表高低起伏
地表日趋平坦


大陆漂移假说
地形不断变化,
永不停息
地形变化
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作用
火 山
地 震
冰川
海浪
河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