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红烛
闻一多
闻一多简介
文学常识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音节)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红烛》
《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集《红烛》,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
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配乐朗诵
近义词辨析
慰jiè(
)
学jí(
)
病入gāo(
)huāng(
)
máng(
)人
藉
籍
膏
肓
盲
解读内容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红烛
2.这个意象有什么特点?(根据诗歌内容回答)
红:
燃烧:
流泪:
血、诗人的心、赤诚
成灰、释放光明
牺牲自己、渴望带来更多光明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红烛牺牲、
奉献精神的讴歌。
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意象?这种借一物象表达情感的诗词类型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红烛由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地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目,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旦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
问题1: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
“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
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问题2: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问题3: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和闻一多的《红烛》,完成练习。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
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是
比喻(双关)
相思不尽而终生痛苦煎熬
向我国传统古典诗歌汲取养料,提升现代新诗的文化品格;抓住“红烛”流泪的特点,奠定全诗对于“红烛”牺牲精神的讴歌基调;
2.《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
”领起,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请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①作者在第一节诗歌中赞叹红烛的“红”,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特点,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第七节作者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第八节作者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②“红烛啊!”是诗歌的抒情线索,使诗歌充满了节奏美;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
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下列对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芳华”指树上的花,“嘉树”不希望花凋谢,因为它要靠花衬托。B.这里的“嘉树”象征的是人,“芳华”象征的是其美好的内在品性。C.这两句托物寄意,诗人借“嘉树”表达对美好人格的渴望和追求。D.诗歌前六句描写素蝶,这两句转而描写嘉树,这样结尾令人回味。E.这两句诗是诗人模拟素蝶的口吻写的,想依靠“嘉树”的是素蝶。
E
B
2.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有所依靠的希望。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背景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写作特色
《死水》讲究修辞,而且力求用词的丰富精美而不重复。例如以下短语所用的动词就绝不相同:“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琦”,“蒸出些云霞”,“酵成一沟绿酒”,等等。写完了这些,它总结说:这死水据此“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但这里的“鲜明”还只是从色彩和光泽上加以点染。接着,他表现死水的“声音”。这声音也很别致,有“笑声”——“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多么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死水》也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它的体式极严。从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起来非常齐整。从内在的韵律看,每句内部均由四顿构成,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调非常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