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一、写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他10岁通读诸子百家著作,15岁观奇书,学剑术,18岁时就学仙人隐居,并跟着名师学习纵横术。
24岁那年,踌躇满志的李白辞别亲友,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乘船远游。青年李白,乘着船到了峨眉山,他看到峨眉山间吐出了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随着江流摇曳。第一次离开家人和亲友的李白,心头涌上了淡淡的哀愁,随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自此,李白的才情浸润了江山美景,一发不可收拾。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出了三峡来到江陵,李白离家越来越远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越发浓厚。怅然中,李白写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的水啊,对我恋恋不舍,不远万里赶来送我。写景之奇巧,想象之奇特,在山水的滋养中愈加丰盈。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旅途中也有意外惊喜啊,李白在这里遇到了彼时年高德昭的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不仅道行高深,而且德高望重,文采飞扬。他对李白非常欣赏,称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此次相遇,令意气风发,一心仗剑走天涯的李白对神仙般的生活愈加向往。
次年,25岁的李白来到了洞庭,又出游金陵。经过一年多的游历,李白的才华随江水奔腾,随山路越攀越高。他一路写下《望天门山》、《长干行》、《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千古名诗。另外,此时的李白到处游历,也是希望结交朋友,得到引荐,登上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又是一年的春天,李白从金陵出发,一路走到扬州,又历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然后又回到扬州。据记载啊,这一路走来,豪爽的李白已经“散金三十万”。回来后,李白突然病倒,无法继续行程。不知是病中更易多愁善感,一向豪放不羁的李白,写下了感慨万千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转眼已是开元十五年,27岁的李白养好了身体,继续游历。不过,男大当婚,这一年,李白抽了个空,回乡与故乡许相的孙女结婚了。
婚后的李白,并未因成家而停下脚步。他依然四海为家,春至江夏,暮春又送孟浩然去扬州,并写下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至真至纯的友谊,很多时候也正是李白灵感的来源。一路所见,锦绣江山入眼,处处是情思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转眼间,我们的诗仙已是而立之年。这人啊,一到而立之年,总会有种莫名的焦虑感。此时的李白,已经成家,就此立业了。这一年,因元丹丘的推荐,李白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写下《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诗中,李白写道:“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以孟尝君门客冯谖自比,坦诚寻求功名之意。虽急于求取功名,但李白还是那个洒脱的李白,“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待我功成名就,我将拂衣而去,云游五湖四海三山。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然而,李白此次求功名之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此后两年,似乎陷入了三十岁怪圈,李白在长安几近穷途失路。怅然之下,李白作《行路难三首》,寄寓功业难求之意。但即使在职场困境中无法找到出路,李白依然乐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一不小心,他又在《蜀道难》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沮丧:“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是不是像极了职场中怀才不遇的菜鸟?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转眼间,又一个春天来了。春天的夜晚,总是让人顿生愁思,更何况此时求取功名数年未果的李白呢?李白孤零零地住在洛阳的客栈中,听着悠扬的笛声,像个委屈和忧伤的孩子,他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不止如此,李白想起在家时,和妻子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修筑了新居,其后不久他又漫游各地去了。由于李白喜欢饮酒,妻子十分担心他。李白虽反省,但却不能戒酒。带着些许愧疚,李白写下《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作为一个豪迈的游侠,李白很少为儿女情长所羁绊,但他的心是柔软的。这首直白而简单的《赠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虽被忧伤和内疚缠绕了一阵子,李白却在游历的路上越走越远了。35岁开始,李白与元演越太行、游太原,写下《太原早秋》。次年,又与岑勋和元丹丘嵩山相会,写下著名的乐府诗《将进酒》。往后两年,李白一路走一路写,《短歌行》、《送友人》、《赠孟浩然》、《望庐山瀑布诗二首》均出于这期间。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40岁这一年,李白的人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故。这一年,代替李白操持着全家事务的妻子,病故了。悲痛的李白料理好妻子的后事,便带着子女来到东鲁。似乎要将对妻子的内疚和怀念溺亡在酒杯里,他与韩准、裴政等人组团隐居在徂徕山,日日纵歌,夜夜醉酒,还给团队取名“竹溪六逸”。
事实上,单亲爸爸还是有了牵挂,带着孩子在身边,李白这两年不再出远门,只是在东鲁附近游玩。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时间来到天宝元年,这一年李白42岁了。这是李白的命运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元丹丘成功地将他推荐给了玉真公主。李白在这年秋天奉诏入京。唐玄宗在金銮殿上见到了李白,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命他待诏翰林。在皇宫的这两年,李白涨了很多见识,还为皇帝和杨贵妃写了《清平调》、《宫中行乐词》、《清平乐》等华丽的赞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华美,“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荣宠,“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的新奇,皇帝亲手喂给饮食,贵妃抚琴为自己伴奏,力士含笑为自己脱靴……一切是那么美好,可李白却越来越迷茫。这,是自己想要的吗?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纸醉金迷的生活,与至真至纯的情怀日日交战,而至真至纯的性格,虽然于写诗作文大有裨益,在官场上,却大大的行不通。李白在朝廷中的遭遇可想而知。
努力争取的升迁没有希望,又遭到同僚的嫉妒和陷害,李白越发感觉自己被束缚在了那座孤城里。他想回到从前自由随性的日子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次年飘然而至。天宝三年正月,李白的“忘年交”好友贺知章请为告老还乡。目睹皇帝送别贺监的盛大场面,李白不禁暗暗羡慕。功成名就,而后归隐江湖。自己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荣耀吗?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但,等不到了。这年三月,李白上疏,请玄宗恩准自己还山。玄宗顺势赐金放还。苦闷的李白,回顾过往,写下《把酒问月》、《长相思》、《月下独酌》等抱怨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的诗作。但李白深知,沉沦在黑暗的现实中,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自己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就像黑夜里,自己关注的始终是那一轮皎月一样,自由和光明,才是自己的追求啊!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恢复了自由的李白,像池中鱼回归江河,虽未越过龙门,却倍加珍惜现在的自由。他恢复了往日的豪情壮志,和杜甫、高适、高如贵等好友,畅游梁宋,纵猎孟诸。最能表达他的心情的,大概就是《侠客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了。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46岁这一年的李白干了些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见杜甫,别杜甫,想他。于是,《沙丘城下寄杜甫》、《梦游天姥吟留别》、《戏赠杜甫》篇篇成了经典。李杜二人自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交往密切,彼此了解和尊重。后来虽难相见,却仍然经常写诗给对方表达关心和思念。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送别了杜甫,李白突然十分想念自己的另一位好友,贺知章。想他,就去见他。二话不说,李白赶到贺监的家乡,然而,旧宅还在,贺知章却早已亡故。悲痛的李白想起当年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往事,不禁泪流满面。他含泪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把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都留在了镜湖。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天宝八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李白非常想念子女们,于是举头望明月,写下脍炙人口的《静夜思》。这一年,他又惊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叹息一声,李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于次年回归鲁郡,并在梁苑与宗楚客的孙女结了婚。这也是李白这几年唯一可喜之事了。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虽已头发花白,李白心中的一腔热血却和少年时无异。婚后,他继续北上,并有了立功边疆的想法。但很快,他发现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登上黄金台痛哭流涕。可眼泪能改变局势吗?此后两年,李白情不自禁地又往南走了。途中,心情复杂的李白留下了孤独的《独坐敬亭山》,郁郁不得志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寄托志趣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情深之至的《赠汪伦》等诗篇。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又闻好友晁衡回国途中遇难,含泪写下悲痛万分的《哭晁卿衡》。而此期间所作的《忆秦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它“以气象胜”。“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裹挟悲凉之气,堪称李白这一时期集大成的作品了。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天宝十四年。李白又一头扎进了政治的漩涡,他与宣城太守赵悦交游,公开反对杨国忠发动的两次征南诏之战,并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心忧安禄山疑似叛变的迹象,写下《古朗月行》。
随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投在永王幕下,随军队东下。可惜,李白在政治上的才华真的有限。很快,永王兵败,李白被囚禁在浔阳狱中。李白的夫人奔走营救,终于在宋若思的帮助下出狱。年底,李白被判流放苦寒之地夜郎,此时的李白,几乎是绝望的。
一、写作背景
李白的人生历程
但刚走到白帝城,皇帝因干旱大赦天下,李白立即乘船东下江陵。“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有烦恼被甩在身后。如获新生的李白,于喜悦中写下《早发白帝城》。但长安,成了心结,似丽人倩影,时时拨动李白的心弦。“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一切,都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了。
二、分析文本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现?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高大、巍峨
二、分析文本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信
语
或
确实
谈到、说起。
有时
瀛洲
天姥山
陪衬
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二、分析文本
。
①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②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世界。
二、分析文本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二、分析文本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剡溪有何特点?
清幽寂静
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二、分析文本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壮美
观日出,闻天鸡
二、分析文本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千岩:
万转:
迷花:
重叠的岩。
山路弯曲不断。
迷恋于花,被花迷住。
写出白天的天姥山怎样的景象?
壮美奇绝
二、分析文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栗:
惊:
使……颤栗,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震惊,形容词作使动词。
青青:
澹澹:
黑沉沉的。
水波摇动的样子
写出夜晚的天姥山怎样的一种景象?
阴森恐怖,离奇险怪
二、分析文本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
的雄伟气势。
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动词,打开
中:
开:
二、分析文本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耀金银台。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名词作动词,弹奏
鼓:
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仙人盛会给人感觉?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也是诗人梦寐以求的梦游高潮。
二、分析文本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悸:
嗟:
心惊
感叹
写了什么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
由幻想转到现实。引出诗人内心的感慨。
二、分析文本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事:名词,事情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
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文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对权贵不阿谀奉承,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更有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
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章结构梳理
。
全诗的思路
一、梦游之由(起)——
叙述
二、梦游之景(观)——
描写
三、梦游之吟(叹)——
议论、抒情
三、文章结构梳理
1.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三、文章结构梳理
“美梦”说
依据: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是美好的,作者醒来才会惋惜失落。
2、文章第一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超凡脱俗与雄伟高大,让作者心向往之。所以作者的梦里的天姥山也是美好神秘的。
三、文章结构梳理
“噩梦”说
依据: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魂魄都惊动了,应该是因梦中之境而“惊”醒。
2、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
三、文章结构梳理
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
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
三、文章结构梳理
。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2
三、文章结构梳理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艺术手法
2
四、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姥(mǔ)
殷岩泉(yǐn)
漂白(piāo)
刨床(páo)
B.剡溪(shàn)
木屐(jī)
威吓(xià)
呼号(háo)
C.澹澹(dàn)
渌水(lù)
起哄(hōnɡ)
泡货(pāo)
D.恍然(huǎnɡ)
訇然(hōnɡ)
伎俩(liǎnɡ)
拘泥(nì)
解析: A.“漂”读piǎo,“刨”读bào;B.“吓”读hè;C.“哄”读hònɡ。
答案: D
2
四、课后巩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解析: 解析: C.因:依据。
答案: C
2
四、课后巩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B.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地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和异常声音。
C.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D.《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而编写的自传体小说。
解析: A.“活动……跻身……前列”搭配不当;B.“状态”包括“声音”;D.句式杂糅,改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根据……”。
答案: C
2
四、课后巩固
阅读下列诗段,回答4~5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且放白鹿青崖间……开心颜?”一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
2
四、课后巩固
阅读下列诗段,回答4~5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消极的思想情绪。
2
四、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李白《古风·十九》)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6.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
答案: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2
四、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李白《古风·十九》)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7.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答案:《梦》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古》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2
四、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李白《古风·十九》)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8.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答案:浪漫主义
2
四、课后巩固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9~10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9.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
四、课后巩固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9~10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0.《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