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作者介绍
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等。穆青所写的作品有:《管得宽》《一厘钱精神》《驯水记》等。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写作背景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新闻文体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的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同时注意细节的描写,所以常常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通讯
通讯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通讯结构
通讯的特点有:(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面言);(4)描写的形象性;(5)较浓的议论色彩。
通讯特点
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通讯种类
1.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2.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3.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4.借住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5.借景写人。
通讯人物写法
题目解读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写作目的,“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
小标题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进行分类,整体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安排。
第一部分(第1—7段)具体介绍了兰考县的灾情,以及焦裕禄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17—27段)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二部分(第8—16段)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五部分(第37—62段),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四部分(第28—36段)焦裕禄一心为民,不顾自我,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县。
第六部分(第63—71段),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文本解读
1.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
二是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了焦裕禄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
小标题
品质
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亲临一线,身先士卒
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热爱群众,无私奉献
心系群众,忘我工作
2.概括文章中体现的焦裕禄同志的品质
赏析语段
第十五段: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一部分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调查队冒着风沙、暴雨进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情形,给人以真实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两者结合,共同表现了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调查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第十九段: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最后一条”
体现了焦裕禄遇事沉着冷静,考虑周到,有条不紊。既有高度的责任担当,也有过硬的智谋策略。
第二十四段: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通过具体描写这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集中体现了焦裕禄在风雪中关心群众的形象。焦裕禄不占群众一丝一毫的便宜,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老贫农称“我是您的儿子“,这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发自内心,读来令人感动,体现了焦裕禄在处理群众和党的关系时,把群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第三十二段: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起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焦裕禄受病魔折磨的痛苦,也侧面反映出了他的坚强和伟大,刻画出了大无畏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品析语言
(一)导语部分: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片白变成一片青!”
当时是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他的语言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兰考百姓打下一针强心剂!
(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体现出焦裕禄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事必躬亲的精神。
(三)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
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
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
反映焦裕禄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宝贵品质。同时也表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拥护和爱戴。通过这个故事,深化了文章的情感,突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写出了焦裕禄的固执与执拗的性格,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四)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开会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住你了。”
这里体现了焦裕禄心系百姓、心系民生的奉献精神,以及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
(五)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通过百姓的语言,侧面写出了焦裕禄的精神品质的高贵。
(六)他没有死,他还活着: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①语言铿锵有力。如: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必须”道出了送之“坚决”。
②形象生动,细腻准确。如:“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的额头上浸出来”的“浸”和“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的“掏”。
③语言巧用口语和俗语,通俗易懂。如“闭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和“大家心里热乎乎的”等。
④刻画真实,饱含情感。如:“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张钦礼迟迟没有回答。”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深读文本
1.“他没有死,他还活着”中的
“他还活着”有几层含义?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始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江灯。愈来有发出耀规的光芒。集裕禅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集裕得同志为樟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
2.总结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现实价值:
树立典型,发挥焦裕禄式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精神所承载的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应有的精神和品质,使得焦裕禄同志不仅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更成了全党的榜样。同时,这种榜样的力量也会在普通群众间,起到振奋人心,熏陶教化的作用。提高全民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精神内涵:
(一)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三)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四)知难而进的无畏品质
(五)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榜样作为一条红线穿起了几个小标题。
2.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3.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但所叙的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和表现。
4.全文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这也体现了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踏实求是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