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泰乡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开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经检验,四种溶液中除含有水分子外分别只含有以下离子,其中属于酸的水溶液的是( )
A.H+、Na+、SO42- B.Ca2+、Cl-
C.Ba2+、NO3- D.H+、Cl-
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成为( )
A.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B.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C.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阴离子 D.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阳离子
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图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①属于单质,物质④属于化合物
B.物质③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所示,先用绳子把一个铁锁悬挂起来,然后把铁锁靠近自己鼻子(没有和鼻子接触),松手后,铁锁向前摆动又摆回来,有关铁锁的摆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保持不动,铁锁回摆后能碰到鼻子
B.铁锁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铁锁上升到最高点,重力势能最小
D.铁锁下降到最低点,动能最小
6.(2019九上·萧山月考)为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联合国将 2019 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g
B.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一定为 13
C.碳、铝、硅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铝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7.(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的四幅图中,用来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作用的是( )
A. B.
C. D.
8.(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王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肥皂水 雨水 蔗糖水 食醋 纯碱水 柠檬汁
pH 10.2 5.8 7.0 3.3 8.1 2.0
A.蔗糖水是中性物质 B.肥皂水的碱性比纯碱水弱
C.柠檬汁的酸性比食醋强 D.雨水能使紫石蕊试液变红
9.(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用图示装置实验:①注射器中吸入足量的5%的H2O2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MnO2,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燃烧匙和烧杯中金属盖内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40℃);②塞紧瓶塞,打开止水夹,注入适量5%的H2O2溶液。此实验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燃烧需要催化剂MnO2
C.白磷的着火点为40℃ D.白磷燃烧的产物为P2O5
10.(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金做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①在螺线管的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②通电后轻敲纸板,小磁针的指向和铁屑的排列情况如图所示;③改变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小磁针的指向也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B.步骤②中,螺线管的左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N极
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无关
D.通过减小电流强度,可增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11.(2019·杭州模拟)如图所示,小金将数枚一元硬币放在两根平行的条形磁铁上,搭成了一座漂亮的“硬币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硬币桥”上左右两端的硬币没有磁性
B.“硬币桥”中间的磁性最强
C.两枚硬币相邻的部分是同名磁极
D.“硬币桥”的搭建利用到了磁化的原理
1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容器形状不同,现有两块完全相同的金属块用细线系着分别浸没入同样深度,这时两容器的水面相平齐,如果将金属块匀速提升一段距离,直到金属块提离水面,不计水的阻力,则( )
A.在甲容器中提升时,拉力甲做功较多
B.在乙容器中提升时,拉力乙做功较多
C.在两个容器中提升时,拉力做功相同
D.做功多少无法比较
1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返回舱降落前在降落伞的作用下正匀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它的( )
A.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1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研究发现,人体内部存在磁场,但与地磁场相比很弱。则( )
A.人体内部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比地磁场的密
B.人体内部磁场的磁感线不是闭合的曲线
C.把人体看做一个磁体,该磁体可能只有一个磁极
D.人体内部磁场可能是由人体内的电流产生
1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取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各取少许花汁,用稀酸和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酸溶液中的颜色 花汁在碱溶液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绿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雏菊 无色 无色 黄色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雏菊花汁来区别稀HCl和NaCl溶液
B.25℃时,遇到pH=10的溶液,玫瑰花汁会变成粉红色
C.研磨花瓣过程中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D.上述三种花汁都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16.(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17.(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为利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过程简图,①~⑦表示主要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①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④中叶片脱色需使用酒精
C.⑥加入碘液用于检验淀粉 D.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为b
18.(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非金属元素M与金属元素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7,在它们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中M、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N2M3 B.M3N2 C.M2N3 D.N2M
19.(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个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2关闭、K1打开、塞子打开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装置气密性好
B.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制取氧气
C.M中盛放稀硫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即可将气体排出
20.(2020·富阳模拟)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闭合开关线圈转动时,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B.乙图中种子萌发时,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丙图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能量减少
D.丁图中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9分)
21.(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硫酸
(2)氯化铁
(3)碳酸钠
(4)氢氧化钙
(5)硝酸铵
2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玉米一生的部分生理活动结构,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示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其中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幼苗 (填生理过程)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在保证水、肥等条件下,图乙示叶片遮光程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当叶片遮光程度为 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3)已知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气孔的大小来控制蒸腾速率。图丙示叶气孔大小的调节,当供水过多时气孔的状态是图 所示(选填“a”“b”或“c”)。
(4)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它所消耗的水中大部分参与了植物体内的 (填生理过程)。
2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中国科学家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C2H4),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两种,分别是 。
(2)若甲可表示为14CO2,其中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14C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
2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则在t0-t1时间段内,膈肌 (选填“舒张”或“收缩”),肺内气压 (选填“小于”“大于” 或“等于”)外界气压;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若t1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1,t2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2,则ω1 ω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肺内的二氧化碳来自空气和人体 (填生理过程)产生的。
2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小华设计的一种节能电梯工作原理图,R是一个力敏电阻,当电梯上无人时,电动机的转速变小,电梯变慢,从而达到节能目的。由此可知当力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变小时,其阻值应 。当电梯上人变多时,电磁铁的磁性应变 ,触点3与触点 (填“1”或“2”)接触。
26.(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硫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D.矿石粉碎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8分)
27.(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茶树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古语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请回答。
(1)茶树从土壤中获得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高山上的枯枝落叶等通过土壤中 的分解作用,转化为茶树根可以吸收的 。
(2)一定高度的山区有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有机酸、茶多酚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这是因为 。
28.(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图甲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2HgO=Δ2Hg+O2↑。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选择填字母)。
A.HgO受热分解后质量减少,故本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将玻璃钟罩倒扣于汞槽中,可防止生成的O2从钟罩内逸出
C.汞槽中的汞的液面会下降,是因为反应生成了O2
(2)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图乙所示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为ω1和ω2,且ω1大于ω2,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产出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已知氧气和氮气都能与镁发生反应,若用镁条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则测量结果将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9.(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连接A、B、C进行两次实验,前后两次实验时A中所加药品不同,C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B中蜡烛熄灭,C中溶液变浑浊,则A装置中锥形瓶内放置的固体是 (填物质名称),根据实验现象可推知A中所产生气体的性质为 (请写出1点)。
②若B中蜡烛燃烧更旺,C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根据两次实验时C中出现的现象,推出组成蜡烛的元素中一定含有 元素。
(2)若用装置D排空气收集氧气,检验氧气已集满的操作是 。
30.(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乐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图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②→④→①→ →⑥。(用图中的序号排列)
(2)实验操作⑤的目的是 。
(3)若实验过程正确,那么在实验操作⑥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但小乐在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后,发现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小乐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通过以下实验加以验证:取正确处理后的叶片,分成四组,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04%、0.06%、0.08%的碘液分别滴在各组叶片上。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发现只有滴加0.04%的碘液的叶片,颜色变化与预期的一致。你认为小乐的猜想是 。
31.(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探究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将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这表明 。在这个过程中以磁铁为参照物,螺线管是 的(选择“静止”、“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2)一手拿磁铁另一手拿螺线管将两者一起同时向上运动,此时你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 (选填“向左偏转”、“向右偏转”或“不偏转”);
(3)要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你设计的实验做法是 。
3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闭合开关后,小金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金属导体ab始终保持静止。经检查,全部实验器材均无故障且连接无误。请你猜想金属导体ab没有运动起来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检验猜想的方法: 。调整后再次实验,可以看到导体ab运动,说明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 (选填“发电机”“电动机”或“电磁铁”)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3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猜想:
A.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B.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设计以下探究实验:让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为h的斜槽上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小球碰上水平面上静止的木块后,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s。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图中m1<m2、s1<s2、s1<s3、h1<h2,水平面上所用的木块是同一木块。
(1)通过观察比较 就可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这里用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法(选填“放大”、“控制变量法”或“转换”)
(2)通过比较甲、乙,可初步验证 (填猜想序号)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初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4)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3分)
3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在潜水艇中普遍使用的制氧剂是一种呈黄色的固体氧化物,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供人们呼吸。它的化学式RO2,其中含氧量为45.1%,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写出RO2的化学式。
3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甲,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始终保持水平的推力F的作用,其F-t和v-t的图像分别如图乙、丙所示。请回答:
(1) s内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因为 。
(2)0~3s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 N;3~6s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 N。
(3)9~1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多少?
36.(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金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5g,把6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5 15 15 1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5 x 0.75 0.75
(1)表中x= 。
(2)第 次加入稀盐酸时,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
(3)求原6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定义分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A、阳离子还有钠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B、阳离子不含氢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C、阳离子不含氢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D、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失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分析。
【解答】 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A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试纸润湿会使溶液浓度变小分析。
【解答】 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若测要酸性溶液,则结果会偏大,中性溶液不影响结果,碱性溶液,结果会偏小;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图中分子的构成确定物质的分类,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确定分子个数,由反应物生成物种类确定反应条件分析。
【解答】A、 物质①和④都由不同种原子构成,都属于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B、物质③由分子构成,其一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符合题意;
D、该化学反应生成物为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
(2)(3)(4)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据此分析它们的转化。
【解答】当铁锁放下时,它没有接触到鼻子。在铁锁摆动的过程中,由于它与空气摩擦,因此会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即它回来时的重力势能肯定变小,它到达的高度肯定小于原来的高度,那么肯定不会碰到鼻子,故A错误;
铁锁下降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质量不变但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那么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正确;
铁锁上升到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故C错误;
铁锁下降到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小而动能最大,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没有单位;
(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如果元素名称中有金子旁,那么它就是金属元素;
(4)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每列为一个主族。
【解答】A. 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而不是12.01g,故A错误;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那么它的中子数为:27-13=14,故B错误;
C.碳和硅为非金属元素,而铝为金属元素,故C错误;
D.铝元素和硅元素在同一行,因此它们位于同一周期,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当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A不合题意;
B.闭合开关后,通过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故B符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故C不合题意;
D.当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解答】A、蔗糖水pH=7,溶液呈中性,不符合题意;
B、 肥皂水pH比纯碱水的大,其碱性比纯碱水强 ,符合题意;
C、 柠檬汁pH小于食醋,其酸性比食醋强,不符合题意;
D、雨水的pH小于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可以燃烧,实验中热水温度可达到温度的着火点分析。
【解答】A、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可以燃烧,可证明燃烧需助燃气体,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只能证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不能证明确定温度,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不能证明白磷燃烧产物名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解析】【分析】根据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磁场最强,而中间磁性最弱,这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故A正确;
B.左端小磁针的右端为N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S极,故B错误;
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故C错误;
D.通过减小电流强度,可以减小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度,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1)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解答】"硬币桥"上所有的硬币都被条形磁铁磁化,变成一个新的条形磁铁,因此每个硬币都有磁性,故A错误,D正确;
“硬币桥”的中间磁性最弱,故B错误;
两枚硬币相邻的部分是异名磁极,故C错误。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功的计算式W=Fs分析比较。
【解答】①从开始上升到金属的上表面到达表面过程,金属块受到的拉力F1=G-F浮,两个图中是相同的,上升的距离也相同,根据W=Fs可知,这个过程中拉力做功相等。
②离开水面过程,在甲乙两图中,因为甲的上表面面积大,所以当金属出水面时,甲水面下降的比较少,因此这个过程中甲中的物体上升的高度大。而拉力平均值为,即两个拉力相等。根据W=Fs可知,这个过程中对甲中金属块做功多。
③将两个阶段的功相加可知,拉力甲做功比乙做功多。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返回舱在降落伞的作用下匀速下降,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同;质量不变,而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磁感线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因为人体的磁场比较弱,所以人体的磁感线比地磁场的磁感线稀疏,故A错误;
B.磁感线是一条条封闭的曲线,故B错误;
C.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故C错误;
D.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此人体内部的磁场可能是人体内的电流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分析。
【解答】A、 雏菊花汁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呈无色,所以不能用来区别稀HCl和NaCl溶液 ,不符合题意;
B、玫瑰花汁遇碱性溶液呈绿色,pH=10的溶液呈碱性,玫瑰花汁会变成绿色 ,不符合题意;
C、酒精为有机溶剂,研磨花瓣过程中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符合题意;
D、万寿菊在酸和碱性溶液中都呈黄色,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为反应的催化剂分析。
【解答】A、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产生而减少,至反应停止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B、生成氧气质量会随反应发生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始终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一直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实验的方法步骤:1暗处理→2部分遮光后→3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7酒精脱色→4漂洗后→6滴加碘液检验→5冲掉碘液观察叶色。
【解答】A、由于植物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因此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不符合题意;
B、叶片中的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因此④中叶片脱色需使用酒精,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因此⑥加入碘液用于检验淀粉,C不符合题意;
D、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为a,因为a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产生的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而b部位并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会变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确定出元素原子个数比,由此书写出化学式分析。
【解答】 非金属元素M与金属元素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7,在它们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中M、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 设M和N的原子个数分别为a、b,则2a:7b=3:7,a:b=3:2,书写化学式时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则化合物化学式可能是 N2M3 ;
故答案为:A。
19.【答案】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二氧化碳制气体的原理及装置的特点分析。
【解答】A、 K2关闭、K1打开、塞子打开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不符合题意;
B、 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应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符合题意;
D、 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水进入可排出N中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种子萌发时温度会升高;
(3)根据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分析;
(4)根据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分析。
【解答】A.甲图中闭合开关线圈转动时,相当于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故A正确;
B.乙图中种子萌发时会发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丙图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植物体内,因此能量是增加的,故C错误;
D.丁图中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时温度降低,即从外面吸收热量,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错误。
故选A。
21.【答案】(1)H2SO4
(2)FeCl3
(3)Na2CO3
(4)Ca(OH)2
(5)NH4N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化合物(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1)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2)氯化铁化学式为FeCl3 ;(3)碳酸钠化学式为 Na2CO3 ;(4)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 ;(5)硝酸铵化学式为NH4NO3 ;
故答案为:(1) H2SO4 ;(2) FeCl3 ;(3) Na2CO3 ;(4) Ca(OH)2 ;(6) NH4NO3 。
22.【答案】(1)光合作用
(2)50
(3)b
(4)蒸腾作用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2)有机物积累多对农作物增产有利。
(3)蒸腾作用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水分。
(4)蒸腾作用的好处是植物能将体内大量的水分散失到空气中,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生物圈水的循环。
【解答】(1)由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由图可知,叶片遮光程度为50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差值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3)b图的气孔最大,散失水分最多,当供水过多时气孔的状态是丙图中的b。
(4)由于蒸腾作用通过叶片将体内大量的水分散失,因此玉米所消耗的水中大部分参与了植物体内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50(3)b(4)蒸腾作用
23.【答案】(1)H、C
(2)6;8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反应方程式,由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确定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分析;
(2)根据元素的质子数及左上角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分析。
【解答】(1)该反应方程式为2CO2+4H2= C2H4 +2H2O,则碳元素和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2) 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则14C中的质子数是6,中子数为14-6=8;
故答案为:(1)H、C;(2)6;8。
24.【答案】收缩;小于;小于;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t0-t1时间段内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bc段表示的是呼气过程,因为肺容量由大变小,而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低,因此若t1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1,t2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2,则ω1小于ω2。肺内的二氧化碳来自空气和人体呼吸作用产生的。
故答案为:收缩;小于;小于;呼吸作用
25.【答案】变大;大;2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电动机的转速与通过的电流大小有关,即电流越大,转速越高;电流越小,转速越低,据此分析力敏电阻随压力变化的规律;
(2)当电梯上人多时,压力增大,据此分析力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从而确定电流变化,确定电磁铁的磁场强弱的变化以及衔铁的位置变化即可。
【解答】(1)当电梯上无人时,对力敏电阻的压力变小,此时电动机的转速变小,即通过它的电流变小而电阻变大,那么得到:力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变小时,其阻值应变大。
(2)当电梯上人变多时,压力变大,而力敏电阻的阻值变小,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变大,则电磁铁的磁性变大。此时衔铁被吸下来,即触点3与触点2接触。
26.【答案】B;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中有“能”或“能够”及颜色、状态、气体等属于性质的描述,否则为变化的描述,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为物理性质;B.硫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C.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是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矿石粉碎只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C。
27.【答案】(1)微生物;水和无机盐
(2)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解答】(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能够将枯枝落叶分解后,转化为茶叶根可以吸收的水和无机盐。
(2)一定高度的山区有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有机酸、茶多酚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这是因为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故答案为:(1)微生物;水和无机盐(2)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28.【答案】(1)B
(2)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较白磷不易燃烧(白磷燃烧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低于红磷);偏大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2)根据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及镁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 HgO受热分解后质量减少是因为有氧气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A错误; 将玻璃钟罩倒扣于汞槽中,可防止生成的O2从钟罩内逸出 ,B正确; 汞槽中的汞的液面会下降,是因为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使装置内压强减小,C错误;
(2) 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较白磷不易燃烧 ,所以用两种物质测定时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若用镁条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因镁与氧气和氮气都会反应,所以会使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B;(2)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较白磷不易燃烧(白磷燃烧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低于红磷);偏大。
29.【答案】(1)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H2O2 2H2O+O2↑;碳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及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时导管的选择分析。
【解答】(1) ①若B中蜡烛熄灭,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中产生气体为二氧化碳,则A装置中锥形瓶内放置的固体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 ;由蜡烛熄灭及石灰水变浑浊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若B中蜡烛燃烧更旺,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中产生气体为氧气,则A中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③由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可推出组成蜡烛的元素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D收集氧气,氧气应从长导管a端进入,则验满方法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
故答案为:(1)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 ;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H2O2 2H2O+O2;碳;(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
30.【答案】(1)⑤→③→⑦
(2)除去叶绿素,脱色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合理即可)
(3)叶片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合理即可)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该实验需要采取对照实验,一组是遮光叶片,另一组是未遮光叶片,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之后摘去叶片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结果。
【解答】(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②将植物置于黑暗中消耗叶片原有的有机物→④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①摘取叶片,同时部分遮光→⑤酒精脱色→③漂洗叶片→⑦滴加碘液→⑥观察叶片现象。
(2)实验操作⑤就是酒精脱色,同时酒精需要隔水加热,目的是除去叶绿素,脱色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
(3)若实验过程正确,由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未遮光部分在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淀粉,因此在实验操作⑥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滴加0.04%的碘液是最适宜的浓度,若是超过这个浓度滴加碘液不会出现预期的效果。
故答案为:(1)⑤→③→⑦(2)除去叶绿素,脱色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合理即可)(3)叶片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合理即可)
31.【答案】(1)产生了感应电流;向上运动
(2)不偏转
(3)用条形磁体的另一端朝下向下插入螺线管,观察指针偏转
【知识点】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解析】【分析】(1)当有电流经过灵敏电流计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当两个物体互为参照物时,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②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磁场方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将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这表明产生了感应电流。在这个过程中以磁铁为参照物,螺线管的运动方向与原来磁铁的运动方向相反,即向上运动。
(2)一手拿磁铁另一手拿螺线管将两者一起同时向上运动,此时螺线管没有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则此时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
(3)要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我设计的实验做法是:用条形磁体的另一端朝下向下插入螺线管,观察指针偏转。
32.【答案】电流太小;蹄形磁铁磁场较弱,使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导体与轨道间静摩擦力较大(合理即可);增大电源电压或提高蹄形磁铁磁场强度;打磨轨道使其更光滑(合理即可);电动机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1)金属导体没有运动起来,可能是受到的电磁力太小而轨道的摩擦力太大所致,根据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并据此确定检验猜想的方法。
(2)根据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1)金属导体ab没有运动起来的原因可能是:电流太小,蹄形磁铁磁场较弱,使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导体与轨道间静摩擦力较大。检验猜想的方法:增大电源电压或提高蹄形磁铁磁场强度;打磨轨道使其更光滑(合理即可)。
(2)调整后再次实验,可以看到导体ab运动,说明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33.【答案】(1)木块被撞的距离;转换
(2)B
(3)甲丙
(4)大;大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木块克服地面的摩擦力而做功。根据W=fs可知,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小球的动能越大。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比较甲乙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4)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解答】(1)通过观察比较木块被撞的距离就可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这里用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转换法。
(2)甲和乙两个实验中,小球的质量相等,但是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即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则可以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即验证猜想B。
(3)验证猜想A,即探究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速度相同,即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而改变小球质量,故选实验甲和丙。
(4)比较甲和乙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比较甲和丙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4.【答案】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
解得x=39,则RO2的化学式为KO2;
故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化学式为KO2 。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35.【答案】(1)0~3s;该时间段内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有力无距离
(2)3;6
(3)解:由丙图知,9~12s内,物体以v=3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推力等于摩擦力由乙图知,9~12s的推力F=6N,则f=6N,克服摩擦力做功:W=Fs=fvt=6N×3m/s×3s=54J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做功的两个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如果对物体没有做功,肯定其中至少有一个因素为零。
(2)根据图丙,确定0~3s内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摩擦力。根据图丙可知,在9~12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计算出摩擦力,然后分析3·6s内影响摩擦力的两个因素是否改变,从而确定这个时间段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首先根据s=vt计算出9~12s内物体通过的距离,再根据W=Fs计算这段时间内做的功。
【解答】(1)0~3s内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因为:该时间段内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有力无距离。
(2)根据丙图可知,0~3s内物体的速度为零,即处于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推力相互平衡。根据乙图可知,这时物体受到的推力为3N,则它受到的摩擦力f=F=3N。
9~12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推力相互平衡。根据图乙可知,这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推力为6N,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6N。3~6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它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还是6N。
36.【答案】(1)2.00
(2)3
(3)解:设第一次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CaCO3+ 2HCl= CaCl2+H2O+CO2↑
100 73
1.50g x
x=1.095g
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95g/15g×100%=7.3%
答:原6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确定出15克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1.5克分析;
(2)根据所给数据中各步骤固体减少质量分析;
(3)根据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15克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5-3.5=1.5g,则x=2.00;
(2)第三次加入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0.25g<1.5g,说明碳酸钙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1)2.00;(2)3;(3)7.3%。
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泰乡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开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经检验,四种溶液中除含有水分子外分别只含有以下离子,其中属于酸的水溶液的是( )
A.H+、Na+、SO42- B.Ca2+、Cl-
C.Ba2+、NO3- D.H+、Cl-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定义分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A、阳离子还有钠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B、阳离子不含氢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C、阳离子不含氢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D、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成为( )
A.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B.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C.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阴离子 D.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阳离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失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分析。
【解答】 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A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试纸润湿会使溶液浓度变小分析。
【解答】 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若测要酸性溶液,则结果会偏大,中性溶液不影响结果,碱性溶液,结果会偏小;
故选D。
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图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①属于单质,物质④属于化合物
B.物质③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图中分子的构成确定物质的分类,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确定分子个数,由反应物生成物种类确定反应条件分析。
【解答】A、 物质①和④都由不同种原子构成,都属于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B、物质③由分子构成,其一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符合题意;
D、该化学反应生成物为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所示,先用绳子把一个铁锁悬挂起来,然后把铁锁靠近自己鼻子(没有和鼻子接触),松手后,铁锁向前摆动又摆回来,有关铁锁的摆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保持不动,铁锁回摆后能碰到鼻子
B.铁锁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铁锁上升到最高点,重力势能最小
D.铁锁下降到最低点,动能最小
【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
(2)(3)(4)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据此分析它们的转化。
【解答】当铁锁放下时,它没有接触到鼻子。在铁锁摆动的过程中,由于它与空气摩擦,因此会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即它回来时的重力势能肯定变小,它到达的高度肯定小于原来的高度,那么肯定不会碰到鼻子,故A错误;
铁锁下降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质量不变但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那么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正确;
铁锁上升到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故C错误;
铁锁下降到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小而动能最大,故D错误。
故选B。
6.(2019九上·萧山月考)为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联合国将 2019 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g
B.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一定为 13
C.碳、铝、硅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铝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没有单位;
(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如果元素名称中有金子旁,那么它就是金属元素;
(4)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每列为一个主族。
【解答】A. 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而不是12.01g,故A错误;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那么它的中子数为:27-13=14,故B错误;
C.碳和硅为非金属元素,而铝为金属元素,故C错误;
D.铝元素和硅元素在同一行,因此它们位于同一周期,故D正确。
故选D。
7.(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的四幅图中,用来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作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当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A不合题意;
B.闭合开关后,通过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故B符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故C不合题意;
D.当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王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肥皂水 雨水 蔗糖水 食醋 纯碱水 柠檬汁
pH 10.2 5.8 7.0 3.3 8.1 2.0
A.蔗糖水是中性物质 B.肥皂水的碱性比纯碱水弱
C.柠檬汁的酸性比食醋强 D.雨水能使紫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解答】A、蔗糖水pH=7,溶液呈中性,不符合题意;
B、 肥皂水pH比纯碱水的大,其碱性比纯碱水强 ,符合题意;
C、 柠檬汁pH小于食醋,其酸性比食醋强,不符合题意;
D、雨水的pH小于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用图示装置实验:①注射器中吸入足量的5%的H2O2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MnO2,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燃烧匙和烧杯中金属盖内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40℃);②塞紧瓶塞,打开止水夹,注入适量5%的H2O2溶液。此实验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燃烧需要催化剂MnO2
C.白磷的着火点为40℃ D.白磷燃烧的产物为P2O5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可以燃烧,实验中热水温度可达到温度的着火点分析。
【解答】A、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可以燃烧,可证明燃烧需助燃气体,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只能证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不能证明确定温度,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不能证明白磷燃烧产物名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金做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①在螺线管的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②通电后轻敲纸板,小磁针的指向和铁屑的排列情况如图所示;③改变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小磁针的指向也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B.步骤②中,螺线管的左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N极
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无关
D.通过减小电流强度,可增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答案】A
【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解析】【分析】根据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磁场最强,而中间磁性最弱,这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故A正确;
B.左端小磁针的右端为N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S极,故B错误;
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故C错误;
D.通过减小电流强度,可以减小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度,故D错误。
故选A。
11.(2019·杭州模拟)如图所示,小金将数枚一元硬币放在两根平行的条形磁铁上,搭成了一座漂亮的“硬币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硬币桥”上左右两端的硬币没有磁性
B.“硬币桥”中间的磁性最强
C.两枚硬币相邻的部分是同名磁极
D.“硬币桥”的搭建利用到了磁化的原理
【答案】D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1)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解答】"硬币桥"上所有的硬币都被条形磁铁磁化,变成一个新的条形磁铁,因此每个硬币都有磁性,故A错误,D正确;
“硬币桥”的中间磁性最弱,故B错误;
两枚硬币相邻的部分是异名磁极,故C错误。
故选D。
1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容器形状不同,现有两块完全相同的金属块用细线系着分别浸没入同样深度,这时两容器的水面相平齐,如果将金属块匀速提升一段距离,直到金属块提离水面,不计水的阻力,则( )
A.在甲容器中提升时,拉力甲做功较多
B.在乙容器中提升时,拉力乙做功较多
C.在两个容器中提升时,拉力做功相同
D.做功多少无法比较
【答案】A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功的计算式W=Fs分析比较。
【解答】①从开始上升到金属的上表面到达表面过程,金属块受到的拉力F1=G-F浮,两个图中是相同的,上升的距离也相同,根据W=Fs可知,这个过程中拉力做功相等。
②离开水面过程,在甲乙两图中,因为甲的上表面面积大,所以当金属出水面时,甲水面下降的比较少,因此这个过程中甲中的物体上升的高度大。而拉力平均值为,即两个拉力相等。根据W=Fs可知,这个过程中对甲中金属块做功多。
③将两个阶段的功相加可知,拉力甲做功比乙做功多。
故选A。
1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返回舱降落前在降落伞的作用下正匀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它的( )
A.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返回舱在降落伞的作用下匀速下降,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同;质量不变,而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研究发现,人体内部存在磁场,但与地磁场相比很弱。则( )
A.人体内部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比地磁场的密
B.人体内部磁场的磁感线不是闭合的曲线
C.把人体看做一个磁体,该磁体可能只有一个磁极
D.人体内部磁场可能是由人体内的电流产生
【答案】D
【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磁感线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因为人体的磁场比较弱,所以人体的磁感线比地磁场的磁感线稀疏,故A错误;
B.磁感线是一条条封闭的曲线,故B错误;
C.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故C错误;
D.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此人体内部的磁场可能是人体内的电流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1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取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各取少许花汁,用稀酸和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酸溶液中的颜色 花汁在碱溶液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绿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雏菊 无色 无色 黄色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雏菊花汁来区别稀HCl和NaCl溶液
B.25℃时,遇到pH=10的溶液,玫瑰花汁会变成粉红色
C.研磨花瓣过程中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D.上述三种花汁都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分析。
【解答】A、 雏菊花汁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呈无色,所以不能用来区别稀HCl和NaCl溶液 ,不符合题意;
B、玫瑰花汁遇碱性溶液呈绿色,pH=10的溶液呈碱性,玫瑰花汁会变成绿色 ,不符合题意;
C、酒精为有机溶剂,研磨花瓣过程中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符合题意;
D、万寿菊在酸和碱性溶液中都呈黄色,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为反应的催化剂分析。
【解答】A、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产生而减少,至反应停止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B、生成氧气质量会随反应发生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始终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一直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为利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过程简图,①~⑦表示主要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①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④中叶片脱色需使用酒精
C.⑥加入碘液用于检验淀粉 D.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为b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实验的方法步骤:1暗处理→2部分遮光后→3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7酒精脱色→4漂洗后→6滴加碘液检验→5冲掉碘液观察叶色。
【解答】A、由于植物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因此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不符合题意;
B、叶片中的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因此④中叶片脱色需使用酒精,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因此⑥加入碘液用于检验淀粉,C不符合题意;
D、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为a,因为a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产生的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而b部位并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会变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非金属元素M与金属元素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7,在它们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中M、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N2M3 B.M3N2 C.M2N3 D.N2M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确定出元素原子个数比,由此书写出化学式分析。
【解答】 非金属元素M与金属元素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7,在它们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中M、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 设M和N的原子个数分别为a、b,则2a:7b=3:7,a:b=3:2,书写化学式时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则化合物化学式可能是 N2M3 ;
故答案为:A。
19.(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个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2关闭、K1打开、塞子打开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装置气密性好
B.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制取氧气
C.M中盛放稀硫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即可将气体排出
【答案】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二氧化碳制气体的原理及装置的特点分析。
【解答】A、 K2关闭、K1打开、塞子打开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不符合题意;
B、 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应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符合题意;
D、 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水进入可排出N中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2020·富阳模拟)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闭合开关线圈转动时,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B.乙图中种子萌发时,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丙图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能量减少
D.丁图中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种子萌发时温度会升高;
(3)根据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分析;
(4)根据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分析。
【解答】A.甲图中闭合开关线圈转动时,相当于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故A正确;
B.乙图中种子萌发时会发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丙图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植物体内,因此能量是增加的,故C错误;
D.丁图中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时温度降低,即从外面吸收热量,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9分)
21.(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硫酸
(2)氯化铁
(3)碳酸钠
(4)氢氧化钙
(5)硝酸铵
【答案】(1)H2SO4
(2)FeCl3
(3)Na2CO3
(4)Ca(OH)2
(5)NH4N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化合物(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1)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2)氯化铁化学式为FeCl3 ;(3)碳酸钠化学式为 Na2CO3 ;(4)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 ;(5)硝酸铵化学式为NH4NO3 ;
故答案为:(1) H2SO4 ;(2) FeCl3 ;(3) Na2CO3 ;(4) Ca(OH)2 ;(6) NH4NO3 。
2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玉米一生的部分生理活动结构,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示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其中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幼苗 (填生理过程)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在保证水、肥等条件下,图乙示叶片遮光程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当叶片遮光程度为 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3)已知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气孔的大小来控制蒸腾速率。图丙示叶气孔大小的调节,当供水过多时气孔的状态是图 所示(选填“a”“b”或“c”)。
(4)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它所消耗的水中大部分参与了植物体内的 (填生理过程)。
【答案】(1)光合作用
(2)50
(3)b
(4)蒸腾作用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2)有机物积累多对农作物增产有利。
(3)蒸腾作用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水分。
(4)蒸腾作用的好处是植物能将体内大量的水分散失到空气中,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生物圈水的循环。
【解答】(1)由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由图可知,叶片遮光程度为50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差值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3)b图的气孔最大,散失水分最多,当供水过多时气孔的状态是丙图中的b。
(4)由于蒸腾作用通过叶片将体内大量的水分散失,因此玉米所消耗的水中大部分参与了植物体内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50(3)b(4)蒸腾作用
2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中国科学家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C2H4),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两种,分别是 。
(2)若甲可表示为14CO2,其中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14C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
【答案】(1)H、C
(2)6;8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反应方程式,由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确定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分析;
(2)根据元素的质子数及左上角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分析。
【解答】(1)该反应方程式为2CO2+4H2= C2H4 +2H2O,则碳元素和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2) 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则14C中的质子数是6,中子数为14-6=8;
故答案为:(1)H、C;(2)6;8。
2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则在t0-t1时间段内,膈肌 (选填“舒张”或“收缩”),肺内气压 (选填“小于”“大于” 或“等于”)外界气压;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若t1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1,t2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2,则ω1 ω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肺内的二氧化碳来自空气和人体 (填生理过程)产生的。
【答案】收缩;小于;小于;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t0-t1时间段内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bc段表示的是呼气过程,因为肺容量由大变小,而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低,因此若t1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1,t2时刻肺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ω2,则ω1小于ω2。肺内的二氧化碳来自空气和人体呼吸作用产生的。
故答案为:收缩;小于;小于;呼吸作用
2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是小华设计的一种节能电梯工作原理图,R是一个力敏电阻,当电梯上无人时,电动机的转速变小,电梯变慢,从而达到节能目的。由此可知当力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变小时,其阻值应 。当电梯上人变多时,电磁铁的磁性应变 ,触点3与触点 (填“1”或“2”)接触。
【答案】变大;大;2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电动机的转速与通过的电流大小有关,即电流越大,转速越高;电流越小,转速越低,据此分析力敏电阻随压力变化的规律;
(2)当电梯上人多时,压力增大,据此分析力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从而确定电流变化,确定电磁铁的磁场强弱的变化以及衔铁的位置变化即可。
【解答】(1)当电梯上无人时,对力敏电阻的压力变小,此时电动机的转速变小,即通过它的电流变小而电阻变大,那么得到:力敏电阻受到的压力变小时,其阻值应变大。
(2)当电梯上人变多时,压力变大,而力敏电阻的阻值变小,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变大,则电磁铁的磁性变大。此时衔铁被吸下来,即触点3与触点2接触。
26.(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硫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D.矿石粉碎
【答案】B;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中有“能”或“能够”及颜色、状态、气体等属于性质的描述,否则为变化的描述,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为物理性质;B.硫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C.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是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矿石粉碎只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C。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8分)
27.(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茶树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古语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请回答。
(1)茶树从土壤中获得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高山上的枯枝落叶等通过土壤中 的分解作用,转化为茶树根可以吸收的 。
(2)一定高度的山区有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有机酸、茶多酚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这是因为 。
【答案】(1)微生物;水和无机盐
(2)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解答】(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能够将枯枝落叶分解后,转化为茶叶根可以吸收的水和无机盐。
(2)一定高度的山区有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有机酸、茶多酚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这是因为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故答案为:(1)微生物;水和无机盐(2)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28.(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图甲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2HgO=Δ2Hg+O2↑。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选择填字母)。
A.HgO受热分解后质量减少,故本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将玻璃钟罩倒扣于汞槽中,可防止生成的O2从钟罩内逸出
C.汞槽中的汞的液面会下降,是因为反应生成了O2
(2)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图乙所示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为ω1和ω2,且ω1大于ω2,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产出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已知氧气和氮气都能与镁发生反应,若用镁条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则测量结果将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B
(2)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较白磷不易燃烧(白磷燃烧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低于红磷);偏大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2)根据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及镁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 HgO受热分解后质量减少是因为有氧气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A错误; 将玻璃钟罩倒扣于汞槽中,可防止生成的O2从钟罩内逸出 ,B正确; 汞槽中的汞的液面会下降,是因为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使装置内压强减小,C错误;
(2) 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较白磷不易燃烧 ,所以用两种物质测定时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若用镁条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因镁与氧气和氮气都会反应,所以会使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B;(2)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较白磷不易燃烧(白磷燃烧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低于红磷);偏大。
29.(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连接A、B、C进行两次实验,前后两次实验时A中所加药品不同,C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B中蜡烛熄灭,C中溶液变浑浊,则A装置中锥形瓶内放置的固体是 (填物质名称),根据实验现象可推知A中所产生气体的性质为 (请写出1点)。
②若B中蜡烛燃烧更旺,C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根据两次实验时C中出现的现象,推出组成蜡烛的元素中一定含有 元素。
(2)若用装置D排空气收集氧气,检验氧气已集满的操作是 。
【答案】(1)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H2O2 2H2O+O2↑;碳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及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时导管的选择分析。
【解答】(1) ①若B中蜡烛熄灭,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中产生气体为二氧化碳,则A装置中锥形瓶内放置的固体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 ;由蜡烛熄灭及石灰水变浑浊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若B中蜡烛燃烧更旺,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中产生气体为氧气,则A中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③由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可推出组成蜡烛的元素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D收集氧气,氧气应从长导管a端进入,则验满方法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
故答案为:(1)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 ;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H2O2 2H2O+O2;碳;(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
30.(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乐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图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②→④→①→ →⑥。(用图中的序号排列)
(2)实验操作⑤的目的是 。
(3)若实验过程正确,那么在实验操作⑥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但小乐在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后,发现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小乐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通过以下实验加以验证:取正确处理后的叶片,分成四组,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04%、0.06%、0.08%的碘液分别滴在各组叶片上。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发现只有滴加0.04%的碘液的叶片,颜色变化与预期的一致。你认为小乐的猜想是 。
【答案】(1)⑤→③→⑦
(2)除去叶绿素,脱色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合理即可)
(3)叶片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合理即可)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该实验需要采取对照实验,一组是遮光叶片,另一组是未遮光叶片,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之后摘去叶片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结果。
【解答】(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②将植物置于黑暗中消耗叶片原有的有机物→④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①摘取叶片,同时部分遮光→⑤酒精脱色→③漂洗叶片→⑦滴加碘液→⑥观察叶片现象。
(2)实验操作⑤就是酒精脱色,同时酒精需要隔水加热,目的是除去叶绿素,脱色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
(3)若实验过程正确,由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未遮光部分在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淀粉,因此在实验操作⑥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滴加0.04%的碘液是最适宜的浓度,若是超过这个浓度滴加碘液不会出现预期的效果。
故答案为:(1)⑤→③→⑦(2)除去叶绿素,脱色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观察(合理即可)(3)叶片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叶片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可能是碘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合理即可)
31.(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探究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将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这表明 。在这个过程中以磁铁为参照物,螺线管是 的(选择“静止”、“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2)一手拿磁铁另一手拿螺线管将两者一起同时向上运动,此时你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 (选填“向左偏转”、“向右偏转”或“不偏转”);
(3)要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你设计的实验做法是 。
【答案】(1)产生了感应电流;向上运动
(2)不偏转
(3)用条形磁体的另一端朝下向下插入螺线管,观察指针偏转
【知识点】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解析】【分析】(1)当有电流经过灵敏电流计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当两个物体互为参照物时,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②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磁场方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将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这表明产生了感应电流。在这个过程中以磁铁为参照物,螺线管的运动方向与原来磁铁的运动方向相反,即向上运动。
(2)一手拿磁铁另一手拿螺线管将两者一起同时向上运动,此时螺线管没有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则此时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
(3)要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我设计的实验做法是:用条形磁体的另一端朝下向下插入螺线管,观察指针偏转。
32.(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闭合开关后,小金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金属导体ab始终保持静止。经检查,全部实验器材均无故障且连接无误。请你猜想金属导体ab没有运动起来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检验猜想的方法: 。调整后再次实验,可以看到导体ab运动,说明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 (选填“发电机”“电动机”或“电磁铁”)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答案】电流太小;蹄形磁铁磁场较弱,使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导体与轨道间静摩擦力较大(合理即可);增大电源电压或提高蹄形磁铁磁场强度;打磨轨道使其更光滑(合理即可);电动机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1)金属导体没有运动起来,可能是受到的电磁力太小而轨道的摩擦力太大所致,根据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并据此确定检验猜想的方法。
(2)根据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1)金属导体ab没有运动起来的原因可能是:电流太小,蹄形磁铁磁场较弱,使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导体与轨道间静摩擦力较大。检验猜想的方法:增大电源电压或提高蹄形磁铁磁场强度;打磨轨道使其更光滑(合理即可)。
(2)调整后再次实验,可以看到导体ab运动,说明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33.(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猜想:
A.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B.物体的动能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设计以下探究实验:让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为h的斜槽上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小球碰上水平面上静止的木块后,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s。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图中m1<m2、s1<s2、s1<s3、h1<h2,水平面上所用的木块是同一木块。
(1)通过观察比较 就可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这里用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法(选填“放大”、“控制变量法”或“转换”)
(2)通过比较甲、乙,可初步验证 (填猜想序号)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初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4)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 。
【答案】(1)木块被撞的距离;转换
(2)B
(3)甲丙
(4)大;大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木块克服地面的摩擦力而做功。根据W=fs可知,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小球的动能越大。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比较甲乙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4)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解答】(1)通过观察比较木块被撞的距离就可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这里用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转换法。
(2)甲和乙两个实验中,小球的质量相等,但是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即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则可以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即验证猜想B。
(3)验证猜想A,即探究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速度相同,即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而改变小球质量,故选实验甲和丙。
(4)比较甲和乙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比较甲和丙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3分)
34.(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在潜水艇中普遍使用的制氧剂是一种呈黄色的固体氧化物,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供人们呼吸。它的化学式RO2,其中含氧量为45.1%,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写出RO2的化学式。
【答案】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
解得x=39,则RO2的化学式为KO2;
故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化学式为KO2 。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35.(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如图甲,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始终保持水平的推力F的作用,其F-t和v-t的图像分别如图乙、丙所示。请回答:
(1) s内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因为 。
(2)0~3s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 N;3~6s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 N。
(3)9~1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多少?
【答案】(1)0~3s;该时间段内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有力无距离
(2)3;6
(3)解:由丙图知,9~12s内,物体以v=3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推力等于摩擦力由乙图知,9~12s的推力F=6N,则f=6N,克服摩擦力做功:W=Fs=fvt=6N×3m/s×3s=54J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做功的两个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如果对物体没有做功,肯定其中至少有一个因素为零。
(2)根据图丙,确定0~3s内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摩擦力。根据图丙可知,在9~12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计算出摩擦力,然后分析3·6s内影响摩擦力的两个因素是否改变,从而确定这个时间段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首先根据s=vt计算出9~12s内物体通过的距离,再根据W=Fs计算这段时间内做的功。
【解答】(1)0~3s内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因为:该时间段内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有力无距离。
(2)根据丙图可知,0~3s内物体的速度为零,即处于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推力相互平衡。根据乙图可知,这时物体受到的推力为3N,则它受到的摩擦力f=F=3N。
9~12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推力相互平衡。根据图乙可知,这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推力为6N,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6N。3~6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它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还是6N。
36.(2020九上·余杭开学考)小金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5g,把6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5 15 15 1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5 x 0.75 0.75
(1)表中x= 。
(2)第 次加入稀盐酸时,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
(3)求原6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2.00
(2)3
(3)解:设第一次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CaCO3+ 2HCl= CaCl2+H2O+CO2↑
100 73
1.50g x
x=1.095g
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95g/15g×100%=7.3%
答:原6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确定出15克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1.5克分析;
(2)根据所给数据中各步骤固体减少质量分析;
(3)根据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15克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5-3.5=1.5g,则x=2.00;
(2)第三次加入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0.25g<1.5g,说明碳酸钙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1)2.00;(2)3;(3)7.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