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学习目标: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反复诵读文章,感悟诗歌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母子亲情。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嗅闻(
)
衍那(
) 花瓣(
)
膝上(
)
匿笑(
)
祷告(
)
沐浴(
)
2.解释词语
祷告:
沐浴:
匿笑:
3.填空。
泰戈尔是 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
等,
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
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合作探究】
1、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对散文诗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2、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练习】
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通过叙述一个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过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B.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1913年,他凭借《新月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C.《荷叶·母亲》用触景生情、托物喻人的手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母爱的力量和无私。
D.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以爱的哲学为核心,通过隽永的文字来赞美母爱、童心和自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告 别
泰戈尔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要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里,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节日,邻舍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
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选自《新月集》)
2.这首散文诗通过谁的口吻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想象丰富,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了哪些形象回来与母亲相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作手法上,这篇散文诗与《金色花》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主突破】
1.xiù
yǎn
bàn
xī
nì
dǎo
mù
yù
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匿笑:偷偷地笑。
3.印度
《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
《吉檀迦利》
【合作探究】
1、感知诗意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2、问题探讨: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3、理性感悟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课后练习】
1.B
2.这首散文诗通过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所倾注的全部的爱。
3.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星星、梦儿、笛声等与母亲相伴。
4.虽然孩子远离了母亲,但孩子永远走不出母亲的思念,孩子就是母亲的全部。
5.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如《金色花》中将自己想象成金色花,《告别》中将孩子想象成清风、涟漪等,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依恋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