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陈寿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诫子书》
1. 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及卓越才能。 2 .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 . 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学习目标
陈寿,字承祚,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了解作者
“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领豫州刺史。
时代背景
孙权
曹操
刘备
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洲去依附刘表,当时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曾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受该集团中外戚势力排挤,被派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至此,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他对诸葛亮说的“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就是前半生经历的概括,也表现了他问计时的诚恳态度。
听读课文
1、字音、语气及感情。
2、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注意: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陇亩( ) 颍川( )
猖蹶( )
存恤( ) 夷越( )
胄( ) 殆( )
沔( ) 梁父吟 ( )
lǒng
yǐng
chāng jué
xù
yí
zhòu
dài
miǎn
fǔ
翻译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躬:
亲自。
好为:
喜欢吟唱。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喜欢唱《梁父吟》。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不承认他有这种才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田地
喜欢唱
亲自
经常
当时的人
赞许
只有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
驻扎
器重
难道
一起
靠近
委屈招来
委屈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拜见
总共
才
崩溃、衰败
窃取皇帝的命令
估计
通“伸”伸张
停止
失败
因此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一起
尽
战胜
谋划
挟持、控制
确实
不仅
而且
通“以”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依附
被
谋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大概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险要的地方
凭借
富裕
昏庸懦弱
爱惜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后代
占据
险要的地方
安抚
带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
确实像这样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感情
一天天
解释
好像
归纳概括3—6段大意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归纳整理
“信”通“伸”, 伸张
“已”通“以”, 以来
二.古 今 异 义
猖獗
今
古
有意
今
古
猖狂、凶猛而放肆
失败
故意
有某种打算、想法,
犹
然
已
信
然志犹未已
犹鱼之有水也
自董卓已来
然志犹未已
今操已百万之众
然志犹未已
谓为信然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还
好像
停止 罢休
同“以”
已经
然而
这样
同伸,伸张
诚信 信用
确实
谓
因
好
谓为信然
君谓计将安出
谓先主曰
因屏人曰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好为《梁父吟》
外结好孙权
情好日密
说
认为
对…说
于是
凭借
喜好
友好
友好
将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君谓计将安出
出郭相扶将
为
好为《梁父吟》
谓为信然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大将 率领
将要
扶持
吟唱
是
成为
被
遂用猖蹶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用
因此
利用
运用
四.请说出句式特点
1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 君与俱来。
3 时人莫之许也。
4 君谓计将安出?
判断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疑问句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水壶装。名词作动词。
五.词类活用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思贤若渴 如鱼得水
七、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 (事必躬亲)
②身:亲自。 (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估计。
(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1、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
2)他提出的内政外交方针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理解文本
3)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4)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5)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6)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其主不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7)曹操军事集团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8)军事优势是什么?
(9)诸葛亮对付曹操军事集团的前期策略是什么?
(10)曹操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挟天子而令诸侯
已拥百万之众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人谋也
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②为下文写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策”作铺垫。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
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
政治优势——
结论——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1、诸葛亮的“隆重对策”可以分有哪“三论”?
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地位巩固——
地理优势——
政治优势——
结论——
二论孙权
已历三世
国险
民附,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
政治形势:
结论:
(益州)
地势优势:
政治形势:
结论:
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可图,作为根据地。
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蓝图:
方针:
根据:
“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 备:
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富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诸葛亮: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赞诸葛亮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杜甫
【简析】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并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
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
返回
上页
下页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返回
上页
下页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隆中对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三、
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抱负
作铺垫
侧面烘托
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
2、夺取荆、益州二州,
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发展的可能性
作为根基
写作特色: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严谨。
一、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⒈谓为信然。
⒉将军宜枉驾顾之。
⒊凡三往。
⒋欲信大义于天下。
⒌遂用猖蹶。
⒍汉室倾颓。
确实这样
拜访
总共
通“伸”,伸张
失败
衰败
巩固练习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⒈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三.回答问题
2.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