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文档属性

名称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8 21:1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这些图片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
自然经济
这种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画面: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
材料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特点:
①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为主导
②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农民、地主贵族、商人
2、战后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内因:
外因:
(2)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a.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耕与织的分离)
b. 农业商品化程度日趋发展
(洋行、买办的出现,广州转移上)
战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主要)
洋货得以倾销的原因有哪些?
机器生产,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控制中国海关;
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获得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的特权。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资金
民族工业兴起
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恭亲王奕 ?
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论者不察,以中国师法西人为深可耻,……此说甚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利,互相师法,制作日新,独中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熟甚焉!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火炮车间正在组装的舰用速射炮
江南制造总局1869年制造的“操江号”军舰
福州船政局
“平远”,亚洲国家第一艘全钢军舰
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
2、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立近代教育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建立近代海军
洋务经济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评价:
1)引进了西方近代先进生产技术。
2)对抵制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鸦片战争前
4)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资本主义萌芽
3)外商企业的刺激
诱导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2)鸦片战争后
兴起的原因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发昌机器厂
材料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 “俱用华人”,但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该厂出丝精美,远销欧美,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办厂过程中,很多民众认为机器代替手工缫丝,恶果必多;男女同厂工作有伤风化;工厂冒烟,有伤风水;操纵机器,必定伤人等等,攻击污蔑接踵而至,还曾一度发生捣毁机器、破坏丝厂事件 。1881年丝厂因官方阻挠迁至澳门。
陈启源
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 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a.交通便利
b.自然经济
解体较早
c.经济基础好
年代
地点
产生途径
投资人
著名
企业
概况
19世纪70年代前后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上海发昌机器厂、
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发展速度:主要分布的部门
两条途径
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 (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学习思考:
地主、官僚和商人是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中国人,他们在与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刺激,既痛感于利益被侵略者所掠夺,又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希望实现国富民强。他们把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收入的一部分投资于近代工业,是因为新式工业能给他们带来比较优厚的利润。
探究:民族工业在什么时间出现第一次发展机遇?为什么?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



20



2、实业救国的热潮
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第一个高潮)
1.初步发展原因
2.主要表现
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
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1895----1913)
时间 工矿企业总数 资本总额 发展速度
1870-1894年 (>1万元)50余家 470万元
1895—
1913年 新建549家(>10万元) 120288万元 15%
1 8 9 5—1 9 1 3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荣宗敬
荣德生
创办人 地址 企业
张謇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
江苏无锡
保兴面粉厂
周学熙
河北唐山
新洋灰公司
刘懋赏
冯济川
山西
保晋矿务公司
3.著名实业家
荣宗敬
荣德生
张謇
张謇是“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倡行者,因而被誉为“状元资本家”。毛泽东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毅仁
荣智健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
共同探究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
1、发展不均衡
①集中于沿海地区
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3、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