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7
敬业与乐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的不同。
2.
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
理解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这是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预告片,里面出现的人物职业并不相同,但大家都表现出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新课导入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有《饮冰室合集》存世,计148卷,1000余万字。
作者简介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有关人生与事业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篇演讲词可看作议论性文章。
写作背景
议论性文章
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罗
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过的议论性文章:
知识链接
②观点与材料:议论性文章中的“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阐明的看法,一般用简洁凝练的句子表述;议论性文章中的”材料“,就是对观点进行阐述、论证的材料,包括道理、事实、图表、数据等等。
①论题:简单地说,论题就是作者谈论看法时所围绕的话题。
了解五个术语
知识链接
⑤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③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别。
了解五个术语
④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全文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知识链接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论点
论证
方法
要证明的观点
证明观点的依据
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据
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知识链接
承蜩
佝偻
亵渎
骈进
层累
赦免
解剖
教诲
罪孽
拣择
羡慕
旁骛
强聒不舍
百丈禅师
tiáo
pián
ɡōu
lóu
pōu
xiè
dú
shè
niè
jiǎn
ɡuō
wù
lěi
huì
xiàn
chán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主眼
重点、主旨。
引用。
征引
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骛,追求。
旁骛
轻慢,不尊敬。
亵渎
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断章取义
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不二法门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强聒不舍
快速阅读文章,区分观点与材料。
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2.在演讲中,作者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敬业与乐业
但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之
必要
要敬业
要乐业
中心论点
分
论点
整体感知
作者为了论证这三个分论点,分别运用了哪些材料?
分论点
材
料
有业之必要
要敬业
要乐业
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②百丈禅师不劳作就不吃饭的故事。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
④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
⑤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职业为例。
⑦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⑧身边的叹气声这一事例讲道理。
⑨无业游民和厌恶本业的这两等苦人的痛苦状态。
⑩孔子的话语。
摆事实
讲道理
②④⑤⑥⑧⑨
①③
⑦⑩
整体感知
是议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写的,也可理解为文章的结构。
论证思路
知识链接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引
论
本
论
结
论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思路。
整体感知
敬业与乐业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1)
(2—8)
(9)
揭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述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
总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
总
分
总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思路
作者在论述三个分论点时,论证思路分别是怎样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引
论
本
论
结
论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
(结论)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有业之必要
1.无业的危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道理)
2.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便不吃饭的事例)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
(结论)
3.怎样敬业:忠实(专一)
(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事例,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做比较,引用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阐明道理)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何谓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
(引用朱子的话证明)
2.为什么要敬业:凡业皆神圣
(从两个方面,并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事例阐述道理)
要敬业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
(结论)
2.为什么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举两等苦人的事例)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要乐业
3.怎样乐业
(四种原因: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用孔子的话阐述道理)
1.何为乐业: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批驳“做工好苦呀”的言论)
整体感知
小组协作
第二课时
敬业与乐业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1)
(2—8)
(9)
揭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述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
总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
总
分
总
复习旧知
1.
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的不同。
2.
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
理解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举例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它也称事实论证,即用于证明观点的材料是事实。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用道理论证,可以证明观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知识链接
【对比论证】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知识链接
论述“有业”的必要
引用孔子的话道理论证
反面举例论证
用百丈禅师的故事举例论证
正面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正反(有业、无业)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之人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为下文铺垫。
强调“有业”的必要性
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细读分析
2.作者在论证“要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要敬业
是什么
道理论证
主一无适便是敬
敬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为什么
为生活而劳动
为劳动而生活
“当总统”“当车夫”例子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么做(接下页)
细读分析
道理论证
曾文正名言
庄子名言
佝偻丈人承蜩
木匠
政治家
反面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强调论证:敬业要忠实从心里上发出来
怎么做
挑粪工
军人
孔子名言
细读分析
3.作者在论证“要乐业”时运用哪些论证方法?
阐述人生
苦乐缘由
正面道理论证
两种人
生表现
无业游民,日子难过
厌恶本业,逃脱不得
反面举
例论证
强调“要乐业”的原因:“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怎样“乐业”
身入其中
奋斗前去
比较骈进
省却烦闷
论证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在于主观的心,
不在客观的事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细读分析
“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普遍意义是什么?
示例:“业”在此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学生的学业,老师的教学。老师专注于教学,教学相长,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教学做得圆满就是“敬业”;老师寓教于乐,从教学中得到乐趣,便是“乐业”。“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敬业”的要求。可见“敬业与乐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深入探究
作者的观点给你的启示。
示例:在学业中找到乐趣,首先要“敬业”“乐业”,对待自己的学业要认真。
深入探究
有人曾经这样评论《敬业与乐业》:“文章论证严密,论据充分,语言平易,体现了高超的说理艺术。”谈谈你对本文“语言平易”的理解。
①口语化,通俗易懂
②引经据典,再进行解释
③多用短句
④言语恳切,情感真挚
深入探究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这一衡量标准吗?为什么?
拓展延伸
示例1
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是合理的。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圆满,他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标准立足现实,不好高骛远,容易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和平。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这一衡量标准吗?为什么?
示例2
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不够合理。做出大成就者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能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到圆满,做到极致。作者的这种观点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借口,削弱他们寻求进步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观看的视频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地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敬业与乐业
提出论点“敬业”
“乐业”
分析、论证
总结、勉励
有之必要业:层层深入,阐述“有业”
要敬业:有理有据,教人“敬业”
要乐业:语重心长,劝人“乐业”
敬业:责任心
乐业:趣味
发扬“敬业”“乐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