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设计
教材:
部编新教材
课时数:2
教学模块:第一单元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现代文阅读
文学阅读与写作
活动与交流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和袁隆平的相关事迹。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教学方式、资源
以讲授、讨论交流、课堂练习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交互白板或一体机演示,效果会更佳。
(作者?时代背景?“人物通讯”的特征?)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背景】袁隆平(1930-2021年),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常见写法:(1)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读准字音。
淤yū泥
籼xiān稻
分蘖
niè
贬biǎn斥
2.解释词语含义。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
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形象
写作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典型事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事件品质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1964年找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的精神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的精神
文章哪些事体现了袁隆平“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美国科学家早就提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勇敢地向“无优势论”挑战。
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他写成了《水稻雄性的不孕性》一文,证明了自己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1)?通过描写人物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行动,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在千变万化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例如文中第三部分,面对“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贬斥杂交稻的文章的做法,袁隆平选择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而他采取的方式不是冲动愤慨,而是“用平和的语气”理性解说,并且列举了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给造谣者当头一棒。这一系列行动,生动地刻画了袁隆平心系农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家形象。
(2)通过描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文中写到: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语言是那么质朴,没有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意为之的上纲上线,让我们看到了耀眼光环背后一个普通的人。连梦中都不忘关心水稻长势和收成,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对科研的专注与精诚,因此,借助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人物的形象,就可以实现“豪华落尽见真谛,从平凡中见深刻,从沉静中见热烈”的艺术效果。
(3)?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般说来,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运动规定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最容易在矛盾冲突中显露自己的个性特征。
如本文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叙述了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他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在独立研究一段时间以后,袁隆平又了解到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科学家失败的事实,在重重压力下和前途渺茫中,他选择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最终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证明了自己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于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了勇于突破传统桎梏,敢于质疑创新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4)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文中“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的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袁隆平对试验田深深的感情和满满的期待,这里不仅关乎他科研的成败,更关乎百姓的温饱;“跨过水渠”“迈步走进”“蹲下身子”“翻看”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袁隆平看到田地时的激情和力量,以及对田地劳作的熟稔。
如何理解袁隆平的“梦”?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一个个杂交水稻科学实验成功之后,袁隆平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就使他不自觉地对主持人,也就是对自己说出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这不是“梦”,而是基于严谨、科学的态度的坦诚表露,是对未来科研累累硕果的可感、可触、可敬的展示。
从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他有着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精神。
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怎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例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动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6.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赞扬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意。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顾名思义,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细节描写被称为人物通讯的生命和灵魂,在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音容笑貌等细枝末节。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才会把人物通讯写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通讯中任何细节的描写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所以细节描写不能偏离主题。
首先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其次,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选择具有感染力的细节。
例如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敏锐的目光”写出了袁隆平作为一个科学家敏锐观察力和专业判断力,“屏气静神”写出他工作中的认真和严谨,理性沉稳,压制内心激动,小心确认;“欣喜地抚摸”“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则写出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内心的激动和不可抑制的喜悦,这小小细节折射出了袁隆平对农业的赤子之心。他心无杂念,抛去功利,倾注着毕生精力,对热爱的事业全情投入。
感动中国颁奖词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农村打工仔杨红旗,为满足当了一辈子劳模的父亲弥留之际的愿望,四处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女大学生的事迹,甚至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请就此谈谈你的名利观。
观点一:人都有七情六欲,自然也离不开追名逐利。对名利的认识和选择,是衡量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准。正当地追求名利,没有错,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获取名利,理应进行鼓励。但凡事过犹不及,一旦天天想着争名夺利,甚至不择手段,不但会使人道德沦丧,还可能使人道德沦丧,还可能把人推向罪恶的深渊。
观点二:诸葛亮曾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名利观,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只会看重眼前的利益。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金钱、名利对人的诱惑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抵御不了这种诱惑,就可能走上不归路。
袁隆平:实践者
研究者
捍卫者
寻梦者
典型事例-------真实性
生动细节--------文学性
阅读方法:抓----理-----提-----概------品------解----明-----赏
读写结合:一材多用
学会迁移
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