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
大
陆
政
策
日本
中国台湾
朝鲜
中国东北蒙古
中国
亚洲
世界
材料一: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认定“强兵为富国之本”,穷兵黩武,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一、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欲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核心是征服中国。
一、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材料二:根据今日之形势,日清冲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开战对我有利。开战的口实,除朝鲜自主问题外,别无其他借口。自主问题光明正大,亦可对列国充分显示我国之义举。清国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实则极不完备,不足为惧。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阶
段
战
场
主要
战役
战
况
重要
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第一阶段(1894.7-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左宝贵
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
第二阶段(1894.10-1895初)
辽东地区
山东半岛
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课本,梳理归纳表格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半岛战役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爆发;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
日本随笔画家笔下的平壤战役
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的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黄海海战
伤痕累累的镇远舰
清舰中弹
日舰中弹数
定远
159
松岛
13
镇远
220
严岛
8
来远
225
桥立
11
靖远
110
吉野
8
平远
24
浪速
9
济远
15
高千穗
5
广丙
1
秋津洲
4
致远
沉
千代田
3
扬威
沉
比睿
23
超勇
沉
扶桑
8
广甲
沉
赤城
30
经远
沉
西京丸
12
总计754
总计134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约600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黄海海战
邓世昌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辽东半岛战役
1894年10月下旬,清军除聂士成部外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大连、旅顺。
旅顺大屠杀
旅顺全城两万余人,仅为日军清理尸体的36人幸免。美国报纸评论说:『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我亲眼看见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确定,他们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
知耻而后勇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辽东半岛战役
一、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进攻威海卫之日军在荣成登陆
左宝贵
邓世昌
左宝贵、邓世昌……
忠勇无畏、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爱国精神等。
一、甲午中日战争
畅所欲言
尽管清军百病缠身,但战场上依然涌现出不少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被哪一位英雄所打动?从他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一、甲午中日战争
合作探究
材料二: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舆日本一国的战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办盛大庆典,庞大开支除要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饷需与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重镇失守,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材料一
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舰船实力对比表
阅读材料,分析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日军实力突出,占据优势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提升,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统治集团腐朽不堪,消极避战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方面
内容
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失去更多领土
加重人民负担
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破坏最大
《马关条约》使中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知识拓展
1895年6月---10月台南陷落
抗击日军50000余人
台湾居民与日军
战斗100余次
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
打死打伤32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间,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了约数十万台湾民众,平均每6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国难。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威胁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中国近现代史》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条件:清政府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瓜分狂潮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熊代表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犬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蛤蟆代表法国
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
《时局图》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时间
提出
内
容
1899年
美国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
华政策上的矛盾。
评价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政府的政策乃是寻求一种解决办法,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维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保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境内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吗?为什么?
不是。材料中美国“维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事实上就等于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因而,所谓的“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只是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而不是真正的完整。
“门户开放”政策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背景
日本蓄意发动战争
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
经过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结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堂小结
1.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
①割占土地?
②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①④
2.1895年7月15日,《申报》痛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其卖国罪行,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台湾各族人民也组织起来大量义军誓死抗倭报国。材料反映了(
)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B.《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侵犯
C.《马关条约》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甲午战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B
B
当堂测评
3.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当堂测评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