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绝对值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巩固绝对值的意义;
2.学会利用绝对值的意义,探求两点之间的距离;
3.把绝对值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绝对值的意义;
2.两点间的距离的绝对值意义
探究:
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a,b,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A,B之间的距离:
a=2,b=6;a=0,b=6;a=2,b=-6;a=-2,b=-6.
你能发现点A,B之间的距离与数a,b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思路:
探究时,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熟知数轴的构造特点
是一条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2.熟知三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表示正数的点位于原点的右边,表示负数的点位于原点的左边,表示0的数位于原点;
3.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
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两点代表的数的差值.
4.清楚描述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运算
有理数的减法.
5.学会两种重要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二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思想,这是数学学习重要指导思想.
直播探究历程:
画数轴如图1所示:
当a=2,b=6时,AB=6-2=4;当a=0,b=6时,AB=6-0=6;
当a=2,b=-6时,AB=2-(-6)=2+6=8;当a=-2,b=-6时,AB=-2-(-6)=-2+6=4.
根据计算,得到如下的结论:
分类表示距离法:
设A,B分别表示数,,则A,B之间的距离计算如下:
1.当A,B其中一个表示原点时,则AB=||或AB=||;
2.当A,B都表示正数,且<时,则AB=||-||;
3.当A,B都表示负数,且<时,则AB=||-||;
3.当A表示正数,B表示负数时,则AB=||+||.
这种方法计算较为复杂,能否化为同一形式,使得计算简便些呢?于是得到第二种方法
差后绝对值法:
设A,B分别表示数,,则AB=|-|.
这样计算时,就不要考虑数的属性,直接代入计算即可,使得计算简便快捷.
反思定位:探究问题可以引申到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的差值计算,也就是说,
任意两个数的差,都可以看成是其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计算了.
从而将公式的使用范围拓展了整个有理数范围.
应用与引申:
1.原点型
例1
(1)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点B表示的数为4,则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
;
点B到原点的距离为
.
(2)
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6,则点A表示的数为
.
解析:
(1)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8|=8
;点B到原点的距离为|4|=4
.
(2)设A表示的数为x,则|x|=6,所以x=6或x=-6,所以点A表示的数为6或-6.
说明:当一个点是原点时,其距离问题可概括如下: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则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a|;
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a(a>0),则点A表示的数为a或-a.
熟记,熟知,一定能熟练解题,高效解题.
2.非原点型
例2
数轴上,
点B表示的数为-2,点A到点B的距离为6,则点A表示的数为
.
解析:
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则AB之间的距离为|a-(-2)|,根据题意,得|a-(-2)|=6,
因此a+2=6或a+2=-6,所以a=6-2=4或a=-6-2=-8,所以点A表示的数为4或-8.
说明:当已知点不是原点时,其距离问题可概括如下: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AB之间的距离为b,则点B表示的数为b+a或b-a.
熟记结论,对于此类型的选择或填空题解答起来将十分简便.
3.复合型
例3
如果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3,点B到原点的距离为5,那么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设A,B分别表示数,,则||=3,||=5,所以=3或=-3,=5或=-5,
当=3,=5时,AB之间的距离为|3-5|=2;
当=3,=-5时,AB之间的距离为|3-(-5)|=8;
当=-3,=5时,AB之间的距离为|-3-5|=8;
当=-3,=-5时,AB之间的距离为|-3-(-5)|=2;
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2或8.
说明:此题型,可以引申如下结论:
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a(a>0),点B到原点的距离为b(b>0),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a+b或|a-b|.
4综合型
例4如图2,数轴上标出了7个点,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已知点A表示-4,点G表示8.
(1)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
????????
,表示原点的是点
???????;
(2)图中的数轴上另有点M到点A,点G距离之和为13,则这样的点M表示的有理数是
???????
.
(3)若将原点取在点D,则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
??
?,此时点B与点???
表示的有理数互为相反数.
解析:AG之间的距离为|8-(-4)|=12,因为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所以这个距离为12÷6=2,所以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为0,点D表示的数为2,点E表示的数为4,点F表示的数为6,因此:
(1)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2,表示原点的是点C;
(2)设点M表示的数是x,则|x-8|+|x+4|=13,
当x>8时,则x-8+x+4=13,所以2x=17,因此x=8.5;
当-4≤<x≤8时,则8-x+x+4=12,不成立;
当x<-4时,则8-x-x-4=13,则-2x=9,因此x=-4.5,所以点M表示的数是8.5或-4.5.
(3)若将原点取在点D,则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2,此时点B与点F表示的有理数互为相反数.
说明:解答时,注意一下几点:
1.熟练用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以等空距个个数,确定单位长度的意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2.
熟练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确定各点表示的数;
3.学会用分类的思想化简绝对值,从而确定符合题意的点表示的数;
4.理解原点的任意性,原点不同,点表示的数不同,其次,学会利用数轴加深对相反数的理解.
5阅读型
例5(1)阅读下面材料: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
如图3,∣AB∣=∣OB∣=∣b∣=∣a-b∣;
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
①如图4,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
②如图5,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
③如图6,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B∣+∣OA∣=∣a∣+∣b∣=
a
+(-b)=∣a-b∣;
回答下列问题:
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
②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如果∣AB∣=2,那么x为____________;
③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通过阅读,根据公式,得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4;
②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x-(-1)|=|x+1|,因为∣AB∣=2,
所以|x+1|=2,所以x+1=2或x+1=-2,解得x=1或x=-3;
③当x>2时,化简,得x+1=x-2,
不成立;
当-1≤<x≤2时,化简,得x+1=2-x,
x=;
当x<-1时,化简,得-x-1=2-x,
不成立;所以∣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1≤<x≤2.
说明:阅读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为解题提供支撑,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学会分类思想化简绝对值,也是本题的重要特色,要努力掌握,最好能熟练运用.
6.
探究过程再现型
例6
探究数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两点对应的数的关系.
(1)如图7所示,观察数轴,填空:
①点D与点F的距离为______,点D与点B的距离为______.
②点E与点G的距离为______,点A与点B的距离为______.
③点C与点F的距离为______,点B与点G的距离为______.
我的发现:在数轴上,如果点M对应的数是m,点N对应的数是n,那么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MN=______(用m、n表示).
(2)利用你发现的结论解决下列问题:数轴上表示x和-2的两点P与Q之间的距离是3,则x=______.
解析:(1)
①点D与点F的距离为2,点D与点B的距离为2.
②点E与点G的距离为2,点A与点B的距离为1.
③点C与点F的距离为3,点B与点G的距离为5.
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MN=|m=n|.
(2)根据题意,得|x+2|=3,所以x+2=3或x+2=-3,解得x=1或x=-5.
说明:这是探究过程的再现,是原题的更细化的再现,也是探究问题的引申,它在再现探究过程的同时,添加了结论应用这一块,使得探究的内容更完善,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