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并 解题
自读目标
自读教学指导过程
布置作业
诗歌欣赏:
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
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
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
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
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
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
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
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杜牧:
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
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
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
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
称为“小李杜”。古文方面,
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
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
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
“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
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
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
《阿房宫赋》:
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
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自 读 目 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赋”的文体特征;
2.重点研读“体物”部分,注意描写的层次;
3.细致的研读“写志”部分,体会其与“体物”部分之间的关系;
4.较为具体的体味“文赋”语言的表现力。
思考:
1.全文共四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这四段之间的内容和
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2.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未云何龙--名词做动词,出现龙。
下句中的“虹”用法同此。
复道行空--通过空中。
高低冥迷--“冥”,昏暗。“迷”,分辨不清。
本段语言极富表现力:
“毕”、“一”、“兀”、
“出”四个字揭示了秦始皇
统一中国以后的骄纵享乐,
饱含着几十万劳动者的无数
辛苦和血泪,寓情于叙,爱
憎强烈。“覆压”言其广,
“隔离”言其高,“构”、
“折”、“走”、“流”,
又使巨大的建筑群动了起来。
以龙喻桥,以虹喻道,再配
上“卧波、行宫”,将静物写活。又故作疑问,构成对句,意境迷离。“歌台、舞殿”互文,又突出反映了受尽欺凌和侮辱的宫女们的痛苦心情。
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下文揭露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作了铺垫。
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二段补充注释:
绿云--形容女子的头发黑润而稠密。
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三十六年不得见之者”的省略和
倒装。“三十六年”是时间状语后置,省略的“之”
指代秦始皇。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
为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是
名词用作动词。
长安回望绣成堆
第三段补充注释:
秦爱纷奢--豪华。
参差--长短不齐。
直栏横槛--栏杆。
独夫--失尽人心的君主。
戍卒叫--“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
“叫”,呐喊。
可怜--可惜。
本段语言同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以“嗟乎”开头,转入议论。先说人心相同,应该互相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接着,摆出秦始皇的罪证,以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最后三句将独夫的骄固与人民之怒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了秦灭亡的到来的必然性--“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些短句相连,短促有力,生动的表现了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速,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可怜焦土”又与上文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照,再一次为下文的议论造势。
研读第四段,要求:
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商女不知王国恨,至今犹唱后庭花
讨论: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相比较,
它们在立论上的共同特点和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二、
三、四、五题;
2、熟读全文,尽量背诵全文。
授课人:马鞍山第二中学语文组陈仓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