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的一大乐事。
酒是水质的诗,
诗是心酿的酒
七雅七俗:
“琴棋书画诗酒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
刘伶,乘坐马车,酣饮不休,且备锄头于车上,对马车夫说:“死则葬我。”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三国时的郑泉,临死前要求将其尸体埋在陶瓷作坊旁,说:“以后我的尸体真成了土,土又可被陶瓷作坊做成酒壶,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序,文体的一种。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既然是一篇序文,当然要交待: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事件、
为何作序。
可由于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就把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作者与诸从弟)、事件(宴饮)等都在题目中一起交待了。
这样安排,重点突出,结构紧凑,为在文章中写作序原因留下了空间。
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了。
二、古人也秉烛夜宴
这里宕开一笔,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
不直接说自己,而说古人,着实巧妙。
为什么古人要秉烛夜游?
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出处:
曹丕《与吴质书》: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三、美景在前,不容辜负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春宵一刻值千金,岂能虚度?
“阳春”不禁让人想到,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风和煦。
“烟景”者,何也?古人诗句中常有“烟”字,如“杨柳万条烟”“蓝田日暖玉生烟”等,李白自己的诗中也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
“烟”字让人感到朦胧迷离,如梦似幻,烟一样的景一定是美的。阳春的烟景则更是繁花盛开,花香满地。
“大块”也毫不吝啬的把她的一切奇妙之景都展示给了“我”,“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
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将“阳春”“大块”拟人化,说阳春召唤,大块施与,令人读来更显亲切。
四、共享天伦,机会难得
能和兄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为人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
恰当的时间,美好的情境,欢乐的气氛,怎不生感慨,发诗情?
饯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作者在这次宴会上感受到什么乐事?
A. 与群季相聚咏歌
B. 欣赏美景,高谈阔论
C. 痛饮狂欢
D. 相约赋诗
四美并
是否表现了一种消极思想?
《古文观止》的编者评价说:
“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
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 《金谷诗序》
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游斜川诗序》
起句,为引出下文而设,“欢乐”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下文写到的如诗如画的春景,众人宴饮的痛快,作诗罚酒的雅兴,无不显示出欢乐的景象,又何来消极呢?
因此,我们读这篇小序,感觉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自然美景的陶醉。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夜宴的原因
夜宴的经过
议论
记叙
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
全文百余字,从“天地’、“光阴”引发出“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诸兄弟叙会的欢乐场景,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的抒情小品。
文中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