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爬山虎的脚》是精读文,作为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处在落实单元要素整体教学的靠前位置,重在学方法。《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文本可通过反复品味准确生动的描写,激发学生从细致、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本课是对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最贴切的呈现,教学时,可与要素的落实有机融合。课文结构清晰,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讲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及怎样往上爬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再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由此可以判断课后习题第二题是本课的核心目标,是落实“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能力要素的着力点。
教学目标
认识“弯曲、空隙、舒服、叶柄、蜗牛、操场、嫩绿”7个词语。重点认读“茎”,通过图片认识植物的“茎和柄”;会写“虎、占、铺、均、匀、顺、叠、茎、柄、触、痕、逐”12个字。重点写“虎、柄”2个生字。观察字形识记写字。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句,借助图片,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抓住爬山虎连续的动作和细丝的变化,能说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习作者从多方面细心、长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读文、画图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难点:通过视频、动手模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
一组图片,欣赏后,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密密麻麻的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如此的好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爬山虎有关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提醒生字“虎”,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内容?
处理生字词(生字游戏)课件出示:弯曲
叶柄
蜗牛
空隙
舒服
操场
嫩绿开火车读,读中纠正字音。
指名让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
3.课文哪里是写叶子的?哪里是写脚的?
叶子(2自然段)
脚(3.4.5自然段)
4.师提问: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生回答。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如何把叶子写这么美的?分享句子。指名让学生读,师范读,抓住“漾”想象画面读。通过读和做动作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抓住颜色变化、排列整齐,画一画爬山虎的叶子。
(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自由朗读3-5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成果。(爬山虎脚的样子、怎么爬的、脚与墙的关系)抓住句子理解,出示图片观察。
2.指导生字“柄”。
3.出示: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比喻)观察图片直观感受。想象细丝还像什么?仿写句子。
4.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呢?默读第4自然段,用笔把描写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指名让学生回答。(1)读写爬山虎爬墙的句子。(2)观看爬山虎爬墙动作视频,直观感受。(3)同桌合作做爬山虎爬墙的动作,找学生上台展示
5.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一看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有什么变化。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出示: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触着墙——活
触不着——萎5思考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把爬山虎写的这么细致?(观察细
用词准)
(四)主题延伸
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是怎么生长的,那同学们想知道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吗?选择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