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认识“帝”“日”等四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溺”等五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难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导入新课
1.师: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且经久不衰。其中,古代神话可谓其中的瑰宝。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学生齐读课题)
2.我带领大家来了解几个神话故事(出示图片)(生答师评)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这些故事都集中在那一本书里呢?(生:《山海经》)。
4.师:对,同学们说的非常准确,这些神话故事出自一本古书《山海经》。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精卫填海》也选自《山海经》。
5.同学们了解《山海经》吗?生:不了解。那今天我们走近它。(出示《山海经》课件)。看到它之后,同学们觉得跟我们现代的书籍有什么不同?(学生举手回答)生:a.间比较久远;b.里边的字很复杂,很多不认识的字;c.没有标点符号。
6.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它成书的时间比较久远,且文字繁杂,没有标点符号。
7.介绍《山海经》。师:它成书的年代在先秦,比较的久远。(生齐读课件)师:它的内容内容庞杂,涉及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方面,神话是其中的一部分。(生齐读课件)师:是由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生齐读课件)师:这种文学载体叫-文言文。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先秦时代距离我们可谓无限久远,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字也比较陌生,那么我们能读懂那个时代的文章吗?我们又该怎样读呢?
(二)读准字音
8.师:现在让我们试着来读读《精卫填海》这篇文章!看看我们是否能读准字音。好,那我们一起先读两遍,要求:结合文中的拼音和借助于字典来自由读课文,把每一个字的字音都读准确,能做到吗?(好,同学们读吧)
(生读师评)。同学们,所有的字音都能读准了吗?生:是。师:我们来读,谁能起来读?(自告奋勇)生读师评。
9.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准确。文章中有两个多音字,同学们发现了吗?谁发现了,请举手回答。生:回答
10.师:很好。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啊,能找到它,而且也读准了它。好我们来仔细的看看关于它的解释。多音字:“少”与年纪有关读四声,与数量有关读三声。比如多少。“为”:表“成为”“充当”“做”等意思时,读二声,表“原因”“目的”“对象”等意义时读四声。
11.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文,有那几个字笔画多,难辨认?生:溺、衔、堙
12.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溺”(出示课件),同学们看看这个字是哪两部分组成的?生答:三点水,弱。师:好,让我们来写一下,加深一下认识。我师范书写后,同学们在田字格本上写,注意它的写法:a.左右结构。b.三点水成弧形分布。c.弱的要写的瘦长。d.每一部分各占三分之一。(教师边说边书写)。生:写(老师走到学生中指导书写)师:这个字都会写了吗?生:会了。师:会读、会写还不行,你还要知道意思才行。你平时都是怎样来理解词语意思的。生:看课下注释、查字典师:对,你说的很准确,哪就让我们到注释当中去找找看。什么意思啊?当然要想记得牢,我们最好是要分析字的构字方法,就是说,当初造这个字时,造字的人是怎样想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衔”(出示课件)学习“堙”的读音。第三个“堙”(出示课件)。师:里边难懂、易混淆的字都认识了吗?生:认识了。师:让我们再来准确地读一遍。生:读。
(三)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读的很有底气。但这仅仅是把字读准确了。接下来我们又有了新的要求,就是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具体方法是:气息要连贯、抑扬顿挫,声音要有高低之分,而且要读得慢、有停顿、必要时拉长音。能做到吧?师:(课件出示断句)。试试吧,自由读两遍,开始。生:读。(师指导中)师:谁来试试?教师边指导,边评价学生。各种形式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出示繁体。会读了。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来自于我们的古籍《山海经》,那我们来追溯到先秦时代,会读吗?出示课件。生:读
读懂意思
1、结合注释、插图,展开想象读师:光背了也不行啊,你想给别人这个神话故事,别人能听懂吗?生:不行,听不懂。师:对啊,听不懂,那我们就应该翻译一下,那在翻译的时候有什么方法?生说:结合注释、插图师:这是些好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是否要展开想象,推测呢?生说:是师说:那么请你们开始吧:生自译,教师走动,辅导学生中。师:同学们都把故事给自己讲清楚了吗?现在老师也试着把这个故事讲一下,看你讲的跟老师讲的是否一样。师:我先从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开始,看看是否能把这个故事穿在一起?这是什么字?(师板书“溺”)
生:溺。师:因何而溺。生:在东海游玩。
师:板书游。师:溺后如何?生:溺后变成了精卫。师:板书“为”。师:变成精卫以后呢?用一个字来说。生:常衔西山之木石。师:“衔”板书。师:常衔西山之木石,最后?生:“堙”师:板书“堙”。师:那么我们是否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谁能起来试一试?生:讲故事。(找几个学生起来讲)师: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故事。其实故事就是这样,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作:(生答“女娃”)。(生答“女娃”)游于东海,这就是故事的起因了,但是她:(生答“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这就是故事的经过了,最后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奥,结果是这样啊。好,同学们,就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刚才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把故事串联起来讲讲?
添枝加叶,讲故事
师:如果你给别人讲故事,你这么讲吸引力大吗?别人愿意听吗?生:吸引力不大,别人不愿意听。师:是啊,如果这样讲故事,我们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情故事节不够曲折。那们该怎样让故事更好听呢?生:加细节。师:对啊,就是展开合理的想象啊。你可以添加环境描写、添加加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譬如怎样的东海,怎样的女娃?怎样的精卫鸟?怎样的西山啊?等等。师:谁能起来讲一讲?可以设想几个画面。生:a.天空中,精卫鸟瞪大了眼睛,紧盯着大海。(一只愤怒的精卫鸟)
b.大海哈哈大笑对着精卫鸟说:“你怎么能填的平我呢,”.你怎么能填的平我呢?精卫鸟一言不发,坚定地注视着大海。狂妄的东海。(一只狂妄的大海、坚定的精卫鸟)c
.精卫鸟,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一有时间就去衔石头填到东海里去。(一只坚持不懈的精卫鸟)d
.狂风暴雨,精卫鸟依然没有放弃,继续衔着石子来填东海。(恶劣的环境、不可阻挡的精卫鸟)e
.大海卷起滔天波浪想吞没精卫鸟,精卫鸟的羽毛被打掉了几只,但她很快的飞走了。不一会儿又来填海了。(暴虐的大海、执着的精卫鸟)五、读出精神生:同学们讲的不错,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我发现同学们讲
“精卫填海”的故事中,都是这样的一只精卫鸟,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那我们来仔细地读读这只精卫鸟,看她是怎样的一种鸟,仔细读读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行为;看她是怎样的一种行为。第一天过去了,精卫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第二天过去了,精卫她~~;第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精卫她~~;在狂风大作时精卫她~~
大雨倾盆时,精卫她~~
精卫她~~;在烈日炎炎时,精卫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她~~。师:她能把东海填平吗?生:不能。
师:是啊,她是填不平东海的,或者说短时间内是填不平东海的。但精卫是没有放弃,持之以恒地做着这件事。过渡:师:还记得课前我们回忆过的几个神话故事吗?(出示课件)盘古:顶天立地,日复一日,我们仿佛看到了精卫鸟的影子。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女娲:挥动双手,岁岁年年,我们仿佛看到了精卫鸟的影子。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夸父:脚步匆匆,不舍昼夜。我们仿佛也看到了精卫鸟的影子。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大禹:踏遍九州,家门不入,我们在大禹的身上也看到了精卫鸟的影子。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流传几千年神话故事,流传几千年的文化古籍,融汇着“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坚定,融汇着“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执着,融汇着了“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智慧。过渡:师:这种“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出示课件)1.春秋时期的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终成一代大儒。2.唐代的玄奘:历时十九年,行程十万八千里,取得真经。3.当代的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生(读):在他们身上依然有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种精神叫做“坚定”,这种精神叫做“执着”,这种精神叫做“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是“精卫精神”。这些故事是“精卫填海”。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学习了断句、翻译式的讲故事、了解了精卫,也了解了精卫精卫精神。
(六)布置作业。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精卫填海》的故事,把它讲完整。附:《精卫填海》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