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音视频)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音视频)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08:12:26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理清结构
第一问(第1节):
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第2节):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第6节):
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1、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2、
闻一多在《红烛》中对“红烛”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在《红烛》中,诗人的情感态度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能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但全诗的收束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节奏。
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诗人用红烛自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总结主旨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问题探究
1、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
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里,“蜡炬”不仅仅指外物,也指诗人自己,“蜡炬”这一意象专注于对爱情或理想的执着追求,直到自身毁灭。蜡炬这一意象最终追求的结果不仅使诗人自身有所不甘,也令读者惋惜和伤感。而闻一多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己直接投入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而是让自己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抓住红烛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察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每一番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中,诗人好像暂时放下了困感,好像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进行某种程度的物我相融。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诗人完成了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塑造,实现了对唐诗中“蜡炬”意象的超越。
2、闻一多的《红烛》一诗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是符合他的诗歌创作主张?
《红烛》一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幻想和对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其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力求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的采用、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3、诗人明知红烛是通过燃烧才发光、发热的,为何又对红烛发问,对其“成灰”和“流泪”表示不解?
(1)是诗歌技巧上的有意而为之。为更好地塑造“红烛”这一意象,诗人把红烛的燃烧理解为即使受到风的阻挠,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才流的。诗人通过发问,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2)可以理解成诗人自我的内心困惑和发问。就一个受到“五四”文明熏陶的现代诗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至于诗人还这样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着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取决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
欣赏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