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一片繁华的热土
1842《南京条约》签订
它离开了祖国的怀抱
阔别155年后
1997年,香港回归
对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无数媒体工作者都精心推出了报道,
为何这一篇成为了名作?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事件。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结合背景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一般只客观报道,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一般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①真实: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简明: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及时:内容新鲜,有时效性。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起因
发展
结果
新闻的结构
新闻
标题
导语
背景
主体
结语
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
新闻的结构
新闻
标题
导语
背景
主体
结语
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事实或目的、结论。
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的具体化。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提示事实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
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新闻的结构
新闻
标题
导语
背景
主体
结语
必须要有
不一定有
整体把握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导语: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
背景:港督府变迁(在第4段插叙)
结语:第11段。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信息筛选
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信息筛选-主要场景(2-10)
第一场景(2-4):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5-7):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8-9):
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10):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能力提升
1.文中写到三次降旗,
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能力提升
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每天的惯例在今天显得意义重大,因为它标志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能力提升
2.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历史的回顾
→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
插叙港督府
→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
→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英国的统治永远结束了。
能力提升
3.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这一标题的含义?
能力提升
3.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这一标题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标题特点
1、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2、句式倒装,重在强调
能力提升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能力提升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看似只是客观的描述,实际上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自豪之情已现。
能力提升
你是否还能在文中找到类似的隐含情感的叙述?
例: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之所以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是因为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众多报道中,之所以这一篇成为了名作,主要在于它有几个特色:
挑选富具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
新闻现实与背景交织出历史感。
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总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择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