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08: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教学设计
教材:
部编新教材
课时数:1-3
教学模块:第一单元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诗歌赏析
文学阅读与写作
活动与交流
课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教学目标
选取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感受作者
在意象上折射出的情感态度。
联系作者写作时代背景,感受作者隐藏在意象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感受作者在意象上折射出的情感态度。
2.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感受作者隐藏在意象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精神追求。
教学方式、资源
以讲授、讨论交流、课堂练习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交互白板或一体机演示,效果会更佳。
(作者?时代背景?“新诗”“自由诗”的特征?)
【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有诗集《红烛》、《死水》。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作品《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代表作有《西风颂》《致云雀》等。
【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写作背景: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作于1962年。当时王昌耀在青海生活一段时间。峨日朵雪峰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峨堡附近,青海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峨日朵雪峰的西南方向。这首诗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
《致云雀》: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新诗与自由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
“自由诗”是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三美”中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关键词】红烛
云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红烛》
蜡烛,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牺牲精神有关,本文借红烛牺牲精神体现诗人爱国情。
《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
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诗人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其实是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侧”指半山腰,即指诗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巧妙点题,紧扣题目,互作注释:“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这是历尽艰辛的攀登,这是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我当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还将有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与自己的目标尚有距离,是丰满的自信、现实的坚持与客观的无奈的交融。
《致云雀》
云雀是一种黄褐色的小鸟,筑巢于地面,清晨升入高空,边飞边鸣,其声悦耳。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致”是送给、给予的意思。
【关键词】形象
写作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如何做到融景、情、境为一体的?
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交融一体的境界。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2.怎样理解《红烛》中最后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选取了“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军旅”“铆钉”“巨石”“血滴”“雄鹰”“雪豹”“蜘蛛”等较为庄严、奇险的意象,有利于营造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在冷寂的思维中所展现的生命的张力。
4.《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本来“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却意外发现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伴,这种强烈的反差告诉我们什么?
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和“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5.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诗人通过云雀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6.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通过对大自然雄奇、壮阔景象的描绘,表现出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峨日朵雪峰之侧》诗人描绘了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太阳、山海和蜘蛛等众多意象,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致云雀》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运用大胆奇特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人般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该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红烛》
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风”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峨日朵雪峰之侧》
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即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致云雀》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观点一: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二: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不怕牺牲,乐观向上
《红烛》的意象单元
孙玉石在评价新月派诗人时曾说:他们“把个人对现实斗争的感受、愤怒和欢快,经过情感的过滤和酿造,尽可能地融进一种富于艺术美感的抒情结构和抒情形象中”。也就是说,他们作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用艺术形象(意象)来表现情感。序诗《红烛》中的意象明确而单一,红烛这一意象贯穿诗歌始末。红烛是常见之物,形象小、光芒弱,诗人却将崇高的爱国主题交由它来完成,可见,诗人“不仅在‘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而且在‘细微的琐屑的事物里发现了诗一’”。虽然序诗《红烛》通篇只有一个意象,但由于诗人的情感是流动的,所以,仍能将表达同一情感的意象归为一个意义单元。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一首《红烛》就可以分为若干个意义单元。
诗人以自我审视开篇:“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拿红烛“成灰泪始干”的品质反观自己的内心,开始了自我拷问之旅,这是《红烛》的第一个意象单元。
而拷问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因此,《红烛》的第二个意象单元是带有撕裂般疼痛感的,这个过程纠结不安,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是诗人要做出两难的抉择:“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诗人渴望光明,可光明的获得是以诗人生命的消耗与毁灭为前提的,诗人此时显然还未做好交出生命的准备,但在红烛精神的召唤下,诗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渐渐苏醒,“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然而,诗人的豪情之下还掺杂了几分伤感,“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些伤感的因子冲淡了诗人不惜一切也要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气概,诗人在孤独地对抗庞大无边黑暗的红烛那里看到了自己,一捧热泪,一腔热血,一丝希冀,这些都在现实的打击下显得无助而弱小,因此,会“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至此,诗人仍未走出人生的困境,诗人犹疑不定的情绪犹如风中摇摆的红烛,这是《红烛》的第二个意象单元。
艾略特曾说:“每一首诗都是一篇碑文。而每一个行动是向断头台、火刑场、海的深渊或与踪迹模糊的墓石接近了一步”。强大而无形的黑暗迫使诗人必须做出决断,诗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献上了祭坛,他效法红烛,用自己的殉道来换取“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并且要求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将自己投入到炼狱之中,希望用自己的血肉修筑一条救世之路。正如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说:“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诗人显现出神性的光辉,完成了自我超越,这是《红烛》的第三个意象单元。(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