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材:
部编新教材
课时数:2
教学模块:第一单元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诗歌鉴赏
文学阅读与写作
活动与交流
课题
插秧歌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教学方式、资源
以讲授、讨论交流、课堂练习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交互白板或一体机演示,效果会更佳。
(作者?时代背景?)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背景】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新闻评论】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插秧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读准字音。
兜(dōu)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朝(zhāo)餐
半霎(shà)
莳(shì)
未匝(zā)
2.解释词语含义。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关键词】形象
写作
1.给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
(1)全家参与;(2)冒雨进行;(3)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2.诗歌的尾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农人形象??
?
本诗歌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3.这首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4.诗歌的首联是怎样展现插秧的繁忙景象的?
?本
5.诗歌的颈联是怎样体现生活的情趣的?
诗歌的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缀,极富生活的情趣。
6.思考:“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观点一:工匠精神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第二,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第三,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观点二:工匠精神在员工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有关。
作者在证明观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对表达文章观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在文中,作者多次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总之,作者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分析,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引证法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8.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是一首田园风格的名作。作者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侧面描写——红花还需绿叶配
感动中国颁奖词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农村打工仔杨红旗,为满足当了一辈子劳模的父亲弥留之际的愿望,四处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女大学生的事迹,甚至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请就此谈谈你的名利观。
观点一:人都有七情六欲,自然也离不开追名逐利。对名利的认识和选择,是衡量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准。正当地追求名利,没有错,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获取名利,理应进行鼓励。但凡事过犹不及,一旦天天想着争名夺利,甚至不择手段,不但会使人道德沦丧,还可能使人道德沦丧,还可能把人推向罪恶的深渊。
观点二:诸葛亮曾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名利观,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只会看重眼前的利益。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金钱、名利对人的诱惑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抵御不了这种诱惑,就可能走上不归路。
袁隆平:实践者
研究者
捍卫者
寻梦者
典型事例-------真实性
生动细节--------文学性
阅读方法:抓----理-----提-----概------品------解----明-----赏
读写结合:一材多用
学会迁移
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