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21
创造宣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新课导入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
新课导入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忽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陶行知(1891—1946)
安徽歙县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和实践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作者简介
他主张平民教育,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和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丰碑,也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理论。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1.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3.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
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罗丹雕塑·思想者
罗丹雕塑·巴尔扎克
罗丹雕塑·欧米艾尔
罗丹雕塑·加莱义民
知识链接
朱
耷(约1626—约1705)
清初画家。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孤禽图
八大山人·孔雀竹石图
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画中的“翻白眼”
菲迪亚斯(前480-前430)
也译作飞帝亚斯,菲狄亚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迪亚斯为雅典的重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提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
知识链接
菲迪亚斯·命运三女神
菲迪亚斯·雅典娜像(复制品)
知识链接
米开朗基罗(1475—1564)
又译米开朗琪罗、米开朗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知识链接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
知识链接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正气歌
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知识链接
尼赫鲁(1889—1964)
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印度政治家、革命家,印度共和国开国总理。尼赫鲁一直致力于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与周恩来总理一起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印关系的基础。尼赫鲁还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知识链接
苏伊士运河
又译苏彝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运河全长17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通航。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莫扎特(1756—1791)
又译莫扎尔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起随父、姊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1773年返故乡萨尔斯堡,任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因不满大主教阻挠其社交活动,愤而辞职。此后在贫困处境中,继续写出大量作品,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反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等。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安魂曲
《安魂曲》(莫扎特K626号曲目)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布莱士·帕斯卡(1623—1662)
又译帕斯加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西方科学和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发明和改进了许多科学仪器。帕斯卡在1653年提出流体能传递压力的定律,即帕斯卡定律。并利用这一原理制成水压机。他还制成注水器,继承伽利略和E.托里拆利的大气压实验,发现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即以其姓氏命名。代表作品有《算术三角形》《思想录》等。
知识链接
六祖惠能(638—713)
俗姓卢
,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
。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知识链接
玄
奘(602—664)
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26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八年(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链接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1506)
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知识链接
歌
德(1749—1832)
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中
伤
遁
词
鲁
钝
懦
夫
豢
养
灌
溉
huàn
zhòng
dùn
自bào自弃(
)
懒duò(
)
走tóu(
)无路
暴
dùn
nuò
ɡuàn
ɡài
惰
投
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遁词
愚笨,不敏锐。
鲁钝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画龙点睛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自暴自弃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山穷水尽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走投无路
朗读
自由朗读
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特别关注关联词、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快速把握观点。
整体感知
1.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本文是驳论文,全文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来结构全文。作者先通过创造主、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4段):以创造主、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5~12段):列举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加以反驳,得出结论,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第三部分(第13~16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表达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细读分析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创造主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的最大成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细读分析
2.本文属于驳论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怎样反驳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错误观点
反驳论据
错误原因
得出结论
错误观点
反驳论据
错误角度
得出结论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客观
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客观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客观
太无能
曾参、慧能
主观
山穷水尽,走投
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古语
主观
处处是创造
之地,天天
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
之人
细读分析
细读分析
3.作者的正面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细读分析
5.为获得教育的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方面?
教育者应注意:
①要敢于创造;
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
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⑤要鼓励学生创造;
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深入探究
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运用在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
议论则是用于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深入探究
说说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品味语言
排比。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深入探究
品味语言
(3)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比喻。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4)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深入探究
品味语言
(5)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排比。强调任何一点创造力都可以促进成就的取得。
(6)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比喻。“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受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的受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的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的受教育者成才。
拓展延伸
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拓展延伸
【“图二”理解】
示例一: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二: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答案示例
人生不在于从何处起步,贵在终点位于何处;人生不在于先天拥有多少,而在于后天创造了多少。你的“理想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要让自己无谓地等待,而要抓紧时间,用你的智慧、双手与汗水辛勤地耕耘、培育,最后去收获醉人的丰华秋实。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