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内文段
2004年烟台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2分)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1.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2分)
7、是:这 9、D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004福建遂宁市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2、B 13、B 14、C 15、D
2004年河池市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3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本文作者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你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 》等文章。(2分)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域 / 民不以 / 封疆之界
B.得道 / 者多助,失道 / 者寡助
C.威 / 天下 / 不以兵 / 革之利
D.多助 / 之至,天下 / 顺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予观乎巴陵胜 状
B. 委而去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上使外将兵
1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11.选出与“三里之城”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诚危急村亡之秋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
1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3分)
答: 。
6。(1)尚思为国戍轮台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不畏浮云遮望眼 (4)莫道不消魂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共8分。每空1分。错1字该空不给分)
二.
7。孔子 《生于忧患,死于按乐》(或:《鱼我所欲也》)(2分,每空1分)
8。 D (2分)
9。B (2分)
10。(1)“畔”通“叛”,背叛 。 (2)“曾”通“增”,增加。(2分)
11.D (2分)
12.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分,每句 1分。关键词语:域 界;固 险; 威 利 )
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05长沙市(一)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06宁夏(一)(14分)
8.用“l”标出下面句子中最明显的两处停顿。(2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06攀枝花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1、 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8 9 10
A D C
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1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双流县二00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 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B.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地域)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惩罚)
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C.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下面对所选文段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从治国入手,然后以战争为例进行论证,从而推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
B.选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文末把 “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选文体现了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气势磅礴、说服力强的特点,比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得道”可以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二、(6分) 6.D 7.B 8.A (每小题2分)
天津市2007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三.(15分)
18.(4分)(1)至:极点 (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
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
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
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2008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争一一9 题.( 9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3 分)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7 、A 8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 、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008广西百色市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 (委: )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
事例:
。
答案:9.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2008年湖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 越。(8 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 池非不深也
② 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 分)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
1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3 分)
答:
(二)( 8 分)
17.( 3 分,每个l 分)① 池:护城衬。②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③委:放弃,丢下
18 、( 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19.(3分)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可。
课外相关文段
2004浙江省衢州市
(二)(10分)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③见,便入水濡④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⑤!”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⑥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⑦感,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①集:停留。②辄:总是。③遥:远远地。④濡:浸。⑤何足云也:(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⑥侨:寄居。⑦嘉:赞美,嘉奖。
23. 选出下面句中加点的“行”与“禽兽行善”中的“行”意思相同一项。(3分)
A.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B.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C.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25. 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23.A
24.鹦鹉自己想,在这里虽然快乐,但不可能长久下去,于是便离开了。
25.如:做人应像鹦鹉一样,知恩图报;做人应像山中禽兽一样善待外来者;做人应当行善;善有善报;做事只要心诚便会成功;等等。s
2007丽水市
(三)(10分)
金壶丹书
《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④鳋(sāo):鱼腥味。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勿乘驽马 (2)则恶其鳋也 (3)何以亡也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君子有道,悬于闾。
21、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4分)
19、(3分)(1)劣马 (2)讨厌 (3)为什么 (各1分) 20、(3分)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大意写出即可) 21、(4分)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根据认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安岳县2007
(三)(10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是以善为国者( )
(2)民富则安乡重家( )
(3)奚以知其然也(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答: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答:
20.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3分)
(三)治国必先富民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18.(1)的人 (2)就 (3)这样(3分)
19.(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4分,各2分)
20.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0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章翻译:
有利于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守城者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某一区域,不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二、通假字 : 1、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三、重点词语解释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委而去之(放弃) 故君子有不战(或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地利不如人和 (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望)
得道者多助(施行仁义) 寡助之至(极点)
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兵(兵器)革(用皮革制成的盔甲)非不坚利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四、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如有利的地势。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定某一区域,不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六、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寡助之至”之势,而中国“和
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多助之至"”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9、中心论点与结论的关系:(即“道”与“人和”的关系)
只有“得道”才能使“人和”,也只有“人和”才能使战争胜利,国家兴盛。
10、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2分)
11.“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2.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8、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2张PPT)
我了解的孟子是
孟 母 三 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断杼教子
孟母姓仉(zhǎ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成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反对暴政害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活动,长于譬喻,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强烈的进取精神。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弃生命,即“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强权,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朗读课文:
1. 听朗读录音,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于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夫 f
委 wěi
粟 sù
域 yù
畔 pàn
戚 qī
寡 gu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章中最能体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的句子是哪几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表明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句子是哪一句?
既然“人和”最重要,那么怎样取得“人和”?
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你能从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举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你一定收获颇丰,请你盘点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1.背诵本文。
2.你知道有哪些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吗?请收集。
孟子,名 ,字 。战国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 、 、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主张 “施仁政”, 君王要“与民同乐” 。
轲
子舆
儒家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章哪些句子印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哪些句子印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小结:文章从两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攻方
城小却不破
守方
城池坚固却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层层推进
人和的重要性
(排比、双重否定)
如果说读《论语》如空山听泉,于万籁俱寂中感受着生命的跃动,那么,读《孟子》则如深谷观瀑,于热情洋溢中体味生命的奔放。孟子的语言有时用墨如泼,气势如虹,有时又惜墨如金,言简意丰。试各举一例说说。
用墨如泼如:
惜墨如金如:
“故曰”一词言简意丰,在内容实现了
由 到 转折 ,在结构上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排比与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增强论证的气势, 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战争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治国
在论证治国道理时,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反对比论证
欣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分承
城小却不破
城坚却弃城而逃
深化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
治国
层层推进
道:原意是“规律”、“道理”,这里引申为顺乎民心,合乎正义的策略、方法。课文指“仁政”,
“得道”:施行仁政。
你赞成作者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吗?请你从历史上举出几个例子证明你的观点。
我们青少年如何才能做到得人和?
你在本堂课学习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14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 文章结构
孟子及政治主张 得到的启示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
今义:
护城河
池塘
离开
到……去
内亲外戚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去
古义:
今义:
池
古义:
今义: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七里之郭 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亲戚畔之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多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
3、翻译下列句子: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兵革非不坚利也 。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E、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巩固练习
4、填空:
A、天时不如地利, 。
B、 ,失道者寡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5、本文中设举围攻一座小城却不能取胜的
事例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接着又设举了虽有高城深池、精良的武器装
备等优越条件,而在敌人来攻时却弃城而逃
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作者推出 的结论。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观点是___ 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A
C
题外话
依靠“人和”取得成功的例子或反例?
“和平解放北京城”,“九七年香港回归”,负荆请罪。
鸿门宴,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诵读欣赏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终存在。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参考:现代战争主要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尖端的军事技术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条件;
而古代战争主要是人力的较量,作战人数、武器装备、自然环境等都是直接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2、你认为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价)
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二)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指名朗读2名。
4.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
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整理归纳: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五)三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孟子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前三者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揭示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孟子又对“怎样才能做到人和?”这个问题进行追根究底,最终归因为“得道”二字,从而总结了人心向背对战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观点。这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
(六)拓展延伸
1.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3.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