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了解论语
师生互动
课文板书
教师总结
相关资料
巩固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词句。
2、学习本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特点。
3、 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俟,音sì 莫,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 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五六十,如七八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朗读课文
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内容。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读全文,研讨解决疑问。
(1)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
礼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
(2)师徒五人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或将怎样做?找出你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3)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学生讨论。
兴趣讨论。
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有着不一样的志向。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冉有通过一小国治理来实现的,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实现治国理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如果我们有像孔子和子路他们一样的场合,我让你们来畅谈你们的志向,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志向谈出来呢?
礼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 述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罚不中,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
资料: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一家之言)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侍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不卑不亢。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释“哂”由“与”点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