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苏 轼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 ______,号 ______,眉州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
苏轼与其父______ .其弟______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
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进而被贬到一个极为贫困的地区:黄州,今天湖北黄冈一带,为团练副史,心情抑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
余戏之曰
戏(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以(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
写
调笑,逗趣
用
当 天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 )
②儿以薄禄相( )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观 察
相 貌
互 相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
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④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小 病
痛苦,疾病
痛 心
同“嫉”。妒忌
强,猛烈
3、翻译下列语句:
⑴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⑵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
苏 轼 名 句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江城子·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生朗 读 课 文
疏 通 文 意
质 疑 答 疑
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
书不数字
深了人意
②奇(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 下临兰溪
解读“流水能西”“黄鸡能唱”
揣 摩 作 者 情 感:
临 江 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上片记事,下片抒怀。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家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融自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等悠游洒脱。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
以“心态与生
活”为话题,
写一篇周记
小作文
再 见《游沙湖》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一说到苏轼,就容易联想到他的《赤壁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赋》中优美的句子?
生(杂然答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记得真清楚,那么有谁还记得苏轼作《赤壁赋》的背景呢?
生1(脱口而出):他被贬了
师:为何而贬?
生2(补充道):乌台诗案。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3: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师:是的,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游沙湖》,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游沙湖
二、夯实基础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分钟后,一生范读,范读后该生提出了一个字音问题
生1:老师,“因往相田”的“相”字是读xiāng还是读xiàng呢?
师:你觉得呢?
生1:我觉得应该读xiàng吧,因为是观察之意。但是,我和同桌刚刚查字典,字典中xiāng的读音也有“察看”的意思。不知道应该读哪个。
师:翁文全做得很好,通过查字典,发现“相”的读音有问题。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应该读xiāng,因为我们常说“相亲”,“相亲”与“相田”的结构是一样的。
生3:我觉得该读xiàng,因为我们学过“伯乐相马”。或许,两种都可以?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分两种不同的意见。该读什么呢?应该读xiàng(答对的同学十分高兴)。虽然“相亲”中的“相”有亲自察看的意思,但是比较表面化的看。而“伯乐相马”中的“相”是认真、深入的观察和了解。苏轼既然是要买田,自然会深入的察看和了解,所以“相田”中应该读xiàng。同学们这种勇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将全文大声地朗读一遍。要求:注意节奏。
(同学们齐声朗读了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后的注释“搬家”,自主翻译全文,把遇到的问题在书上标注出来(5分钟)
师: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全文。大家注意听,看看你跟他的翻译有没有不同的地方?谁的翻译比较科学。
(一生翻译了全文)
师:李小燕的翻译很流畅,且声音洪亮,其他同学有没有跟小燕的翻译不同的地方,或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1:文中“因往相田”的“因”字,我觉得不应该翻译为“于是”,应该翻译为“因为”。因为“往相田”是后文“得疾”的原因。
师:我们的吴挺健同学很仔细,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我同意小燕的,应该翻译为“于是”。虽然“往相田”是后文“得疾”的原因,但更是“予买田其间”的结果。连贯起来看,“因”应该是“于是”,翻译要求“信达雅”,那么“得疾”前面翻译时应该在加上一个“于是”。
师:既然嘉薇的依据是“信达雅”,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全班大笑)看看还有没有其它问题?
生3:“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这句话是省略句,应该补上主语“我用纸写字,没写几个字,他就深切了解了我的意思。”
师:好,看看全文还有那些文言现象?(板书)学生一边总结,我一边记录。
生(七嘴八舌道):“下临兰溪,溪水西流”的“下”和“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还有吗?)“君看流水尚能西”的“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流淌。
生4:“予买田其间”是省略句,省去了介词“于”字。
生(杂然答道):这句还是倒装句。(什么倒装?)状语后置。
生5:老师,“山下兰芽短浸溪”算不算定语后置句,“山下短短的兰芽淹没在溪水里”?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觉得诗歌当中考不考虑文言句式?
生(杂然答道):不考虑。(为什么?)……无声
师:在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落实的具体的字词,但是对诗歌则不然,因为诗歌有对仗、押韵、平仄、节奏的要求,所以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要求去对待,比如说:“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里“山下兰芽短浸溪”为了与下文“松间沙路净无泥”对仗,所以不是倒装句。
三、欣赏拓展
师:这篇短文从题目看,文体是什么?
生:游记。(板书)
师:作为一篇“游记”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游记”文章有什么不同?它都记录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朗读,还可以大声诵读。
(自读后)
生1:本文的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作者与庞安常的相识与相知,最后开玩笑说:自己和他都是当时奇怪的人。第二段写游清泉寺,看到了溪水西流。
师:(学生一边说一边板书)李小燕的概括能力总是很强,还有没有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同学回答是由区别的,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象小燕一样。
生2:以前的游记文主要写游历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绘景,但这篇文章是先写人,真正游沙湖是在第二段。我觉得有点文不对题。
师:看来,同学们写作文跑题,已经心有余悸了。本处是不是文不对题呢?为什么要写庞安常的相识相知呢?(学生沉默了好一会)下文说“,疾愈,与之同游”,在想想?
生:铺垫
师: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文只是在被贬黄州后,有感而发,借游抒情罢了。理解本文情感的关键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溪水西流
师: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造成了“百川东到海”的特点,而病愈的作者,见到溪水西流,生出了许多感触,写下了《浣溪沙》,我们一起,将这首词与白居易的《醉歌》齐读一遍,谈谈苏轼和白居易有怎样不同的情怀?
(学生齐读)
生:白居易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是消极的。而苏轼借“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自己积极乐观、旷达自信的人生情怀。
师:病中的苏轼还能保持诙谐、风趣,以“异人”自居,遭贬后仍能吟出“流水能西,黄鸡休唱”诗句,这是何等旷达和洒脱呢!溪水尚能西流,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呢?
生1:我们的压力很大,每天的时间都不够。
生2:我的基础很差,也想学,但是发现有些根本听不懂。所以有时就放弃了
生3:我觉得我的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进步很慢,甚至没有。
……
师:本校2004届的学生王生宁同学,是个有听力障碍的同学,必须依靠助听器。而高三的三年学习中,他靠抄同学笔记的方式艰难学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延边大学。如今的他,通过不断努力,填词数十首,其中《山水好心情》由海政歌舞团吕薇在CCTV3“欢乐中国行”中演唱,《漫步黄山》由东方歌舞团郑绪岚在CCTV4“同乐五洲”中演唱,《美丽中国》则是CCTV青年歌手大赛民族组参赛作品。同时,其歌词作品《爱在延边》入选《中国当代歌词百家代表作》一书。溪水尚能西,身残尚如此,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淌不过去?最后送同学们两句话共勉:少时乐,浅乐也;老时乐,深乐也。顺境乐,浅乐也;逆境乐,深乐也。(板书)
师:接下来,请同学反复朗诵《浣溪沙》,并把它背下来。
……
师:今天的作业是,请以“光阴”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
板书
相识
皆一时异人也 铺垫
相知
游记 游沙湖 借游抒情
洗笔泉
游清泉寺 溪水西流 积极乐观
兰溪
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为主线,落实字词,而我教的两个班都是平行班,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因此,在第一个教学班上本文时我是这样上的: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接着串讲全文,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相、颖、绝、异等词的含义,以及文中重要文言现象。最后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希望通过我细致的讲解,学生能收获更多,一堂课看上去井然有序的完成了,但,课后小测验时,却发现结果十分不理想。我很困惑,这些内容我都讲到了,为什么他们还是不会做呢?其实,我的学生只是根据我的预设来学习所谓的重点、难点。而对学生实实在在的重点、难点,我却忽视了。作为语文教学,一堂课无外乎教学讲练四个环节,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们明白了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可临到教学时,又时常忘记,练少讲多,学生已经懂了的,我可能反复在强调,而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我又放过了。结果是“练不够讲不到位”。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第二个教学班上课前,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的问题除了预设外,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灵活处理。
在这堂课中,我尽力做好一个主持人的角色,以一个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老师的讲控制在20分钟以内,起初我有些担心,害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什么问题,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同学们在正音朗读环节,提出的“相”字的读音,在解析文本环节,提出的“因”字的理解,以及提出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是不是倒装句的问题,不仅涵盖了我要讲解的知识,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提出了新的教学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有了收获。这堂课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非要说特点的话,那就是:老师不是教给学生要教的,而是教给学生想学的!
另外,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十分重要的。它应该是作者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学习思路的统一。因此,本堂课的板书,尽量采用学生的归纳,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