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生大戏台
戏台小人生
装谁是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刘邦其人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攻下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作者简介
睢景臣,元散曲家。一作舜臣,字景贤,又作嘉贤,扬州人(今属江苏),生卒年不详。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移居杭州,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相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而仕途不得志。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著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今不传。散曲尚存三套,其中《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这个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整体感知
本曲是以史实为题材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想像、夸张的手法, 描写了刘邦返沛的情景。
整个套曲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曲)写高祖未到时社长派夫排粮,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耍孩儿]到[四煞])写汉高祖的仪仗队刚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三煞]到[尾声])写见驾、骂驾,揭露了刘邦的老底。
人物
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我” 等几个人物。
① “我”是怎样一个人?
②本套曲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主体?
解读“我”
“我”的身份:普通农民
“我”的特点:见识有限、性格豪爽、泼辣、粗犷、无所畏惧。
本套曲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主体?
请另选一个叙述主体,(如:刘邦、随行官员、太监、宫女) 从[耍孩儿]到[四煞] 中任选一曲,进行改写(可用现代汉语)。
作品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
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很多,有白朴的《高祖归庄》,张国宾的《歌大汉高祖还乡》等。但睢景臣的这首《高祖还乡》却成为当时压倒各家,技盖群芳之作。
请与《史记》相关记载比较,谈谈本文在创作上有哪些过人之处。
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史记·高祖本纪》
后人给本套曲以很高的评价,锺嗣成在《录鬼薄》中评曰:“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
1、结合史料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2、将本文与《史记·高祖本纪》相比,你更欣赏哪种写法,谈谈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