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
B.平均地权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2.对下图两份文件共同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
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
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
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
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段材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4.(2021·河北张家口市·八年级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
A.维新派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革命派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5.(2021·广东梅州市·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材料中的“不同寻常”指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
B.终结中国的君主专制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颁布了《临时约法》
6.下图所示内容是一本历史著作中某一章的小标题,这一章的大标题应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2021·安徽滁州市·八年级期末)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10周年,如果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并按顺序排列
①成立中国同盟会 ②公车上书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武昌起义 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⑥建立兴中会
A.⑥①④⑤③
B.⑥②①④③⑤
C.⑥①④③⑤
D.⑥②①④⑤③
8.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9.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A.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清朝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②清朝的国土使民国政府在法理上的国土面积有了个依据
③清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分裂的危险
④清朝莫定了中国近代五族共和的局面
①②
①④
②④
D.①③
11.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大跃进”体现在
A.戊戌变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1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公然复辟帝制,其中直接暴露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A.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总统选举法》
13.(2021年河北中考真题)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14.(2021年四川南充中考真题)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5.(2020年山东聊城)“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
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
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世界
材料二:著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材料三:著名史学家张海鹏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位史学家观点的有什么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
B.平均地权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后,都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制定各项政策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只不过是为达到这个根本目的而必须实现的前提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对下图两份文件共同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
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
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
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左图是1912年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参议院颁布的宪法,体现出反封建专制的精神。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特征。二者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C符合题意。《临时约法》没有得到各界的支持,A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贯彻西方民主原则,B不符合题意;《临时约法》没有深入结合中国的国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段材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答案】B
【详解】材料“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说明辛亥革命后想做皇帝或拥护别人做皇帝的人是不得人心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政体,排除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是由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领导的,有三民主主义为重要指导,从历史功绩来看,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D。故选B。
4.(2021·河北张家口市·八年级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
A.维新派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革命派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可知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民主政治名存实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这说明学习西方的制度,照搬西方,与中国现实不符。由于辛亥革命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则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A排除;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材料没有体现,C排除。故选择D。
5.(2021·广东梅州市·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材料中的“不同寻常”指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
B.终结中国的君主专制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颁布了《临时约法》
【答案】B
【详解】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和以往农民起义“不同寻常”之处。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A;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C;颁布《临时约法》不符合“意义却不同寻常”的特点,排除D。故选B。
6.下图所示内容是一本历史著作中某一章的小标题,这一章的大标题应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大清帝国‘墙倒众人推’驱逐满人,建立民国、以美国为模范,鞑虏易驱、民国难建,”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同盟会发刊《民报》为机关报,宣传革命,并多次发动武装起义,造成广泛的革命影响。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实现了联合,发动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临时约法》。2月
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以逼使清廷退位的行动和承认共和的许诺获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同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辛亥革命归于失败。C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A选项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选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2021·安徽滁州市·八年级期末)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10周年,如果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并按顺序排列
①成立中国同盟会 ②公车上书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武昌起义 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⑥建立兴中会
A.⑥①④⑤③
B.⑥②①④③⑤
C.⑥①④③⑤
D.⑥②①④⑤③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与辛亥革命无关,其他选项都与辛亥革命相关。①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是1905年;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1日;④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是1912年3月;⑥建立兴中会的时间是1894年。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⑥①④③⑤,故选C。
8.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不代表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故A不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材料的“则皆瞠目而不解”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违背了题干材料的含义,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大意是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怎么顾得上革命哪,这说明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表明人民群众对代议制了解很少,说明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9.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A.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概括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国歌,颂扬了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追求世界和平,“旧邦改造”是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排除;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排除;戊戌变法中规定创办新学堂、废除八股取士,C排除。故选D。
10.《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清朝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②清朝的国土使民国政府在法理上的国土面积有了个依据
③清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分裂的危险
④清朝莫定了中国近代五族共和的局面
①②
①④
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清朝的和平退位,有利于国家统一。材料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说明当时民国政府的土地是继承清朝的土地,在法理上的国土面积有了依据。材料中还说明清朝时期就奠定了近代五族共和的局面。②④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就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排除①;清朝对于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并没有克服民族分裂的威胁,排除③;故A、B和D排除。故选C。
11.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大跃进”体现在
A.戊戌变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据“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可知,其中的“它”指的是辛亥革命,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仍然保留君主制度,而且以失败告终,A排除;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在思想领域宣扬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道德礼教,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但是与题干“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不符,C排除;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是与题干“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不符,D排除。故选B。
1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公然复辟帝制,其中直接暴露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A.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总统选举法》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直接暴露袁世凯想当皇帝野心的是修改《总统选举法》。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能直接暴露想当皇帝的野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2021年河北中考真题)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B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C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故D说法错误。
14.(2021年四川南充中考真题)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为此,材料中的“它”指中华民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是将介石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5.(2020年山东聊城)“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材料“辛亥革命……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就是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文化教育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A。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D。故选C。
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
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
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1)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
活动:①组织兴中会;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学说;④建立中华民国(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二者只能选其一给分);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理解:孙中山并非“不知”,而是为了救国,已经将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精神品质: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
(3)现实意义: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两岸和谐”(或“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可以看出1892年孙中山还在行医,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所以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的变化是: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有: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孙中山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分析材料二的“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其实孙中山并非真的“不知”,而是为了救国,已经将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从中读出的孙中山的精神品质有: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
(3)分析材料四的“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从中悟出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世界
材料二:著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材料三:著名史学家张海鹏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位史学家观点的有什么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遭遇侵略,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行不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2)都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3)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后来的新民主主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遭遇侵略,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行不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2)根据材料可知,这两位历史学家的都同意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