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培优训练现代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培优训练现代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15: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培优训练:现代文阅读
(一)
(
课内基础练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依次概括选文①②③段所描绘的三幅图景。
春草勃发图→_______________图→_______________图。
(2)将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3)作者写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描绘。选段③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春花图是按照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绘春花多、艳、甜的特点的。
B.“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虚写出诱人的丰收美景图。
C.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动静结合,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D.“春草图”“春花图”两段写法上的相同处为只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相异处为“春花图”还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虚实结合。?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出济南特有的冬天美景。
B.作者开头用了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三处地方令人讨厌的气候。
C.文中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D.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特有的景色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喜爱赞美之情。
(2)本文作者擅长用修辞,找出分析错误的选项(????????)
A.将阳光下的老城比作小摇篮,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B.将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写出了雪后济南的清新雅致、秀丽如画。
C.选文第三段运用拟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积雪在落日的照耀下慢慢融化的情景,突出了济南小雪后的温暖。
D.“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两个“卧”字,运用拟人,将小村庄和雪人格化,生动传神地突出了雪后村庄的闲适安宁。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雨的四季(节选)
刘湛秋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
③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④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⑤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第①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写雨做准备。
B.第③段用“冷冽”“干涩”等词语表达负面感受,与第②段对春雨的喜爱形成鲜明对比。
C.文中的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春雨清新、润泽、甜美,而冬雨则自然、平静、纯洁。
D.这篇散文抒情性很强,描写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诗的激情。
(2)作者如何调动各种感官来描写春雨洗淋后的世界?请简要分析。
(3)第④段作者对雨的称呼为什么要变换为“你”?请简要分析。
?
(
课外拓展练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探九寨沟
林非
①比起黄龙这一方方小巧玲珑的水塘,九寨沟的一百零八个湖泊,都显得浩森和寥廓。如果说黄龙是由鬼斧神工雕成的精致盆景,那么九寨沟就是大自然本身浑厚涵茫和无比美丽的表现。那一片碧绿澄澈的水,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正是凭着它雄奇而又秀美的姿势,才衬出了群峰的挺拔和天空的高远。那一朵朵翱翔的白云,那一株株突兀的大树,那一簇簇鲜艳的野花,掉在多少湛蓝的湖泊里,留下了深沉而又缥缈的痕迹。
②那逶迤相连的树正群海,是多么迷人的去处,沿着它绵延十余华里的长堤,一汪汪都是深蓝色的流水,有时被山峦掩映得幽深深的,泛出了暗沉沉的光;有时从一排柳树顶端泻下的日光,又将它照成柔嫩的绿色。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河滩上红黄相间的野花,又给这蔚蓝色的湖泊镶上了缀边。在这云蒸霞蔚的氤氲中,真使人目迷五色,像是飞进了一种无限神秘的境界。正陷入美妙的幻想时,从山坳里垂下的瀑布,白花花的,轰隆隆的,猛的把我惊醒了,又细细地品味起这变化无穷的景色来。
③往前走不多远,我瞧见了更宽阔的犀牛海。好多从香港前来的男女青年,正在这碧蓝的水面上驾舟航行,欢声和笑语在湖面上升腾,顷刻间就融在鸟声与风声里。听河滩上几个香港的小伙子聊天,说是老困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瞧不见广阔无垠的土地,瞧不见山山水水和葱茏的树木,从弹丸之地的小岛,来到这九寨沟的美景中,简直太使人陶醉了,说着话他们就唱出了喜悦的歌。
④有个在上海留学的美国青年,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告诉我,他几乎游遍了北美洲有名的湖泊,却还没有找见过这样湛蓝的水。他神往地眨着一双大眼,藏在眼眶里那一对碧蓝的瞳仁,闪烁出一阵多么热烈的光芒。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
⑤我继续走到了诺日朗瀑布,只见那数不清的银练,有粗有细,有浓有淡,从一株株杉树背后的山崖顶上飞腾而来,沿着陡立的峭壁,往布满了沙柳树的山沟里泻去。这一道道雪白的水光,有的扭结在一起,像一朵朵垂直的云;有的分成不少支脉,像一把把寒光逼人的剑。峭壁上凹凸不平的岩石,弹出了一阵阵的水珠,像飞起纷纷扬扬的细雨,透过树叶的阳光,落在朦胧的浓雾中,折射出彩虹的颜色。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丛林,来到了一个分开的岔道旁边,左侧的则查洼沟,走到尽头是浩荡的长海,右侧的日则沟,走到尽头是苍翠的藏马龙河沟原始森林,听说都得长途跋涉十七公里,才能够分别抵达目的地。
⑥今天已经走得很累了,我得在诺日朗瀑布底下找个住宿的地方,听一夜风声、雨声和瀑布声,等黎明时分听到鸟声的奏鸣曲,再沿着蓊郁的山峦,去寻找湛蓝的湖泊。
(选自林非《九寨沟纪行》)
(1)眼中的风景有特点。作者分别到了九寨沟的哪些地方?说说它们的特点(每处景物特点至少2个词语)。
(2)眼中的风景有美点。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画线词语的运用)
②这一道道雪白的水光,有的扭结在一起,像一朵朵垂直的云;有的分成不少支脉,像一把把寒光逼人的剑。(修辞的角度)
(3)别人眼中的风景有看点。文中为什么要提到从香港前来的男女青年和上海留学的美国青年?
(4)作者一边描摹眼中的风景,一边渲染心中的风景。请根据示例,完成下表。
摘抄语句
抒发情感
眼中的风景
那一片碧绿澄澈的水,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正是凭着它雄奇而又秀美的姿势,才衬出了群峰的挺拔和天空的高远。
表现作者对九寨沟自然风光的喜爱。
心中的风景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倾斜的树
①蜿蜒的小溪、淙淙的流水把我带到了一座山前。在山脚下,朋友让我仔细看这座山。我就上下左右,变换着角度看。
②“它像什么呢?”朋友的眼里闪烁着神秘的光。它像……我说出了自己的诸多想法,但朋友一个劲儿地摇头,期待着我给她一个满意的回答。
③“你放大格局,从整体轮廊去看。”她启发着我。我又开始仔细打量它。
④“像一本书!”我惊呼起来,她一巴掌拍过来,“你可终于看出来了。”
⑤“所以,这座山,就叫‘书山’了。”她得意地说着。
⑥我再次端详这座山,它愈发像一本翻开的书了,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绿莹莹的希望和力量。多好的名字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立即对这座山情有独钟。
⑦这座离故乡2小时车程的山,竟然在我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后,才得以相识。年轻时的我总在追寻远方,却遗漏了近处的风光。油然而生的愧意更让我把心安放在这里,这次,我要静心地品读这座书山了。
⑧沿着山路向上爬,绿意葱龙中,各种野花迎风招展。我们有时忍不住摘几朵不知名的别致的花,插在耳畔,一边搔首弄姿拍几张照片,一边自责自己的残忍。
⑨脚下的山路变得泥泞时,我直起腰,看到旁边山一侧的陡壁上,一条线形的山河无声而下,浸润着山路,随风摇摆的树木发出飒飒呼鸣。我想起了元好问的《山居杂诗》:“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正沉浸其中,忽而有一只鸟从我眼前腾空而起,我才看到一个硕大的乌巢安筑在一片繁枝茂叶中。这真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安身之处——山水相伴,绿树山花环绕。我们向下去寻找树的主干,找寻许久,竞没能找到。突然,我们惊呼起来,眼前有一支横生的粗壮的树干,上面生出许多枝条,曲折地延展着,风起飘摇时,隐约显露出那硕大的乌窝。
⑩可是,这根扎在哪里呢?趟过泥泞的小路,我们直奔这棵树而去,顺着树梢找到树干,一直向山壁深处找寻。
?走着,找着,在山体的一片裂痕中,一条曲折的根透过石缝垂下来。它旁边还有一条根,弯曲着从另一石缝垂落下来。在这根的上方,有一整块的巨石,浑然天成的磐石泰山压顶般挡住了它向上成长的方向。对这棵树而言,这,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原本,有这么一粒小小的树的种子,落在了这山中巨石的裂缝中,它只能坦然接受大自然的安排。它的上方又是肆虐的山体巨石。这重重障碍迫使它唤醒了自己成长的力量。
?它积聚了所有的力量去成长。即便无法向上成长,它也不气馁,它牢记着自己的初心——长成一棵树。于是,它旁逸斜出,一直向着那光明的一面,长成横生的、坚韧的、弯曲的、长约一米的主干。直到超越了那一切的阻碍,它才能昂扬着、自在地向上生长。
?这其中重压在身,几程曲折,但它用力地活着,用力地成长,终由逆境转入顺境,长成了这棵郁郁葱葱的树。
?我在这里伫立良久。这座书山,这棵倾斜的树,已经镌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继续向山顶爬去,浑身充满了力量。
(1)本文以“倾斜的树”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阅读第⑧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我”和朋友游山的快乐的。
(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第⑨段写鸟巢、鸟窝的用意。
(4)从文章开头的“蜿蜒的小溪、淙淙的流水把我带到了一座山前”,到结尾的“我继续向山顶爬去,浑身充满了力量”,你感受到“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卖板栗的父子
梁艳飞
①如往常一样,晚饭后七点半,我来到河堤上散步。我又见到了他。
②他在我居住的小区旁的河堤上卖板栗。播音器里重复播放着“板栗,野生板栗,不要钱啊,不要钱。”说是不要钱,当然不是放兜里拿走,而是试试味。连续几年来,他都在这个地方卖板栗,从不间断。
③最初记住他,在三年前,源于他的孩子。小男孩坐在贩卖板栗的三轮车前座上,两岁多,正自顾自玩耍。为了孩子的安全,前座已被他用木条围成四方形,坐在其间,下不来,也掉不了。孩子太小,玩耍过后,想要父亲陪伴。见父亲许久不理睬自己,便在那里左转右跳,嗷嗷大哭。可他不想丢了生意,开始一边忙一边大声训斥,想借助声音的分贝大,让孩子乖乖听话、安静地坐下。这时,孩子越发感到委屈,哭声更加响亮,眼泪、鼻涕、污垢,在脸上乱成一团。哭声再响,也扭转不了局面,父亲依然继续他的忙碌,为顾客耐心挑选栗子,语气和善,一脸笑意,与刚刚训斥孩子的口气截然相反。这一刻,赚钱重要。
④男人三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体形结实、皮肤偏黑,明显是在太阳下劳作时间过长形成的。他与顾客交流的声音大,责骂孩子的声音更大,每次见到他,我都会留意那个孩子。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前问他,孩子的妈妈去哪里了?
⑤他说,走了。
⑥走了。他没有多说,只有这两个字。
⑦之后,我见到他们多是在河堤上。他与他,一大一小,彼此陪伴,彼此慰藉。在夜色下费力地讨要生活。有时,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我总会多买一些板栗,希望他能早点卖完,好早一点带着孩子回家。
⑧一日傍晚,我见到他们,孩子没有坐在车上,而是在他周围转圈玩游戏。细细一看,孩子腰间捆有一根长长的绳,另一头捆在车架上。为防孩子走失,又不影响生意,他只能将孩子像小狗一样捆在身边。孩子没有同伴,一个人玩,周边灯光昏暗,蚊虫乱飞,近处是父亲的叫卖声、来往不息的人群、嘈杂刺耳的车鸣。远处是若隐若现的村庄和暗黑无边的夜色。摊前人来人往,板栗越来越少,男人忙手中的营生,眼光时不时落在孩子身上。
⑨再过一段时日,河堤上只有他,撞上我四处找寻的眼光,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他补充了一句,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脸上依旧溢着笑。
⑩生活中,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隐藏在浩瀚的夜色里,我无法断定他们幸福与否,只希望,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孩子身在学校,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
?河堤上,只留父亲一人能继续卖板栗。
?炒板栗很香,远远地就能闻见。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
(摘编自2020年5月《散文选刊》)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具体讲述了作者四次买板栗的经历。
B.这篇散文以男人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父子的同情与祝福。
D.这篇散文结尾直接点明了“地摊经济”的繁荣。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提示: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他”因何而“笑”?“千斤重担”指什么?)
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
(3)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
(4)这篇散文第⑦段“彼此陪伴,彼此慰藉”与第⑩段“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5)这篇散文三处画线的地方都提到“钱”。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冬?
?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gé)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甲】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乙】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丙】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丁】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jī)(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⑧舂(chōng)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duì)。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1)文章主要写了故乡冬天的哪些事?请加以简要概述。
(2)阅读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
②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
(4)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第⑤段,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
?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A.【甲】
B.【乙】
C.【丙】
D.【丁】
(5)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也说“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和“幸福”?请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1)春花竞放,春风和煦
(2)不好。“偷偷地”写出了春草悄然而生的情景,给人不知不觉的感觉。“钻”形象地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劲,让人看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感,富有理趣,让人喜爱。括号里的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从触觉的角度来描写春风,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4)D
2.BA
3.
(1)B
(2)示例: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如“绿茵茵”从视觉角度表现树叶的颜色,“沙沙”从听觉角度写小草翻动的声音,“芳甜”则从嗅觉角度写空气的味道。
(3)示例:第④段作者直接抒发对雨的渴望和赞美。用第二人称“你”,更进一步表达无法抑制的强烈情感。
4.
(1)【示例】树正群海:逶迤相连,流水幽暗碧绿,波光粼粼,浓淡辉映;
犀牛海:宽阔,热闹,和谐,湖水湛蓝;
诺日朗瀑布:形状各异,充满动感和力道,水雾朦胧;
分开的岔道:尽头是浩荡的长海,苍翠的原始森林。
(2)①“跳”指“弹跳、跳跃、闪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流水以人的动作,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波荡漾的动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了作者对树正群海瀑布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扭结的水光”比作“垂直的云”,写出了聚拢的瀑布水流的外形扭曲,颜色雪白;把分成“支脉”的瀑布水流比作“寒光逼人”的剑,写出了分散的水流的外形笔直,充满力量,让人心生寒意。此句重在写外形和状态,写出作者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诺日朗瀑布雄奇的赞美之情。
(3)侧面描写/对比。香港青年的话体现了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音、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美国留学青年追寻山川和湖泊的美,把大都市与九寨沟对比,从侧面烘托出九寨沟的自然、和谐、美丽、让人心生向往;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的期望:希望游人们将九寨沟的美,深藏在心里,并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
(4)①示例一: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
示例二: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
②示例一:希望游人们将九寨沟的美,深藏在心里,并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
示例二:人类与大自然必须和谐共处,在利用大自然造福自己的同时,还必须自觉保护和滋养自然。
5.
(1)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突出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这棵树不气馁、坚韧地向上生长的特点,暗含了文章主旨。
(2)①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快乐:描写山野“绿意葱茏”“野花迎风招展”
,侧面写“我”和朋友的快乐心情。
②通过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描写“我”和朋友摘花插花、拍照的动作,表现我们游山的快乐。
(3)①通过鸟巢、鸟窝衬托枝叶的繁茂,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②为下文“我”寻找树根作铺垫。
(4)情感变化:开头是轻松愉快,最后是精神振奋。
6.
(1)C
(2)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笑”写出了男子的高兴,看出这位男子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孩子读书就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孩子的生活会更好,而“千斤重担”则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担心,担心其会像自己一般生活艰难。男子因为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更好的未来而笑,表现了男子对儿子的爱和对儿子的期待。
(3)“黑暗的夜里”指真实的黑夜,指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在黑夜里和父亲出来摆摊卖栗子,同时,也是喻指孩子过去的生活。但是,因为读书,这个孩子会有更好的未来,不会如同黑夜一般没有希望,而是充满光明,表现了作者对这对父子的祝福。
(4)能够使文章情节内容更加完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了文章中心,突出了这对父子间的深厚亲情。
(5)第一处,试吃板栗不要钱,吸引顾客,突出了男子的朴实;第二处,男子对待孩子严厉,对待顾客态度温和,原因是赚钱很重要,突出了其经济条件的艰难;第三处,这里指对男子而言,幼儿园全托花的钱比较多,但是他却很高兴,因为他认为去幼儿园读书很重要,能够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表现了男子对儿子的期望和爱。
7.
(1)上槅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冬天的菜肴;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
(2)①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
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
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
(3)①在一片白色的天地,点缀着明黄的梅花和鲜红的天竺果。作者用简短的语句,抓住景物的颜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的生意盎然的雪景图。
②通过动作描写,加以恰当地使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踩碓的过程和乐趣,富有生活情趣。
(4)D
(5)场景如:①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触融的一幕!
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
③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汤热气腾腾,再大的雪也不冷。
④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⑤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