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精品课件
9.老王
◆从画像上看,你觉得 “老王”一个什么样的人?
“画 ”
说
老
王
杨绛(杨季康的笔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研究专家。
她出生于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等,翻译的作品有《堂吉诃德》等。
杨绛小传
品味老王
认识老王
感悟老王
杨
绛
画说老王
关注“老王”
阅读活动一: 速 读 课 文,
认识一个人.
请带着下面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① 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 他又具有哪些品质呢
友情提示:可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
表现在 ”来表达。
相 信 你 会 读
yǔ
zuàn
huáng
kū lóu
yì
kuì zuò
惶恐
●
伛着
●
攥着
●
眼翳
●
骷髅
●
●
愧怍
●
●
老 王
孤苦卑微(“光棍、小屋”)
生理缺陷(“瞎了只眼”)
谋生困难(“旧三轮”)
老实厚道(“送 冰”)
善良淳朴(“送”“钱先生”)
知恩图报(“送香油”等)
苦
善
杨 绛
善
以善良体察善良
以日常交往为线索
阅读活动二: 再 读 课 文,
领会一种美.
请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最打动你的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体会。
友情提示:再读时要抓关键的词语、
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生前经常关注他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阅读活动三: 思 考 问 题,
收获一点启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认为对老王精神上的关爱还不够,所以内心感到十分“愧怍”。
这正表明作者具有“人道主义”,也正是其“善良”品性的集中体现!
质疑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那我们该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课文启示
阅读活动四: 欣 赏 图 画,
表达一份真情.
关
注
生
活
中
的
“
老
王
”
还能再走吗,
风雨中的“老王”?
安全吗?
能过去吗?
[面对他们, 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
[面对他们, 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
40 公斤煤+ 100米煤坑+ 1000 米山路 = ?钱
[面对他们, 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
怎堪如此重负?
[面对他们, 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
想一想
说一说
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让世界充满爱……
请搜集自己与身边“老王”的故事
课后 习
课堂小
用善良的心体察他人 用感恩的心对待世界
请 记 住
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
谢 谢 大 家(共1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精品课件
9.老王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老 王
杨绛
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
译有《堂·吉诃德》
注 音
塌败取缔 伛 翳
骷髅 绷
滞笨 愧怍
(tā) (dì) (yǔ) (yì)
(kū lóu) (bēng)(zhì) (zuò)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事件
职业 缺陷 居住
收入少
谋生的困难
生活清贫
开头四段
逻辑顺序
因
果
接下来几段
送鸡蛋、油
送冰
送钱先生
时 间 顺 序
合作研讨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作者的善良
老王的善良
带送”冰决
送钱先生
送香油、鸡蛋
照顾老王的生意
关心老王生活
询问老王的生计
(2)文章哪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何理解?
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合作研讨
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3)老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大家谈谈作者一家对他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什么观念和精神?
合作研讨
一个不幸者:穷苦卑微, 但纯朴善良。
平等观念 人道主义精神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鲜明的个性。
写作指导
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立体展现人物形象。
2)、着力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
作 业
整理文章中的字词,抄写并解释。
仔细阅读文章,感受文章语言。
仿照本文写一篇叙事散文。
研究性学习: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请大家与街头巷尾摆小摊、扫大街、拣破烂的做一次交流,并记下你的感受。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 王
杨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基础知识积累: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德育目标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难点
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爱的奉献》 韦唯
以真诚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酒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二、板书课题(多媒体显示),介绍作者。学生回答
杨绛女士在《老王》中通过写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生活命题。
三、检查预习
正音(多媒体显示)。提问,齐读。
四、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事件。
开头三段: 职业:车夫
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居住条件:荒僻的胡同,一个破落的大院,几间踏败的小屋。
职业、缺陷——谋生困难——收入少——生活清贫
接下来几段:送水——送钱先生——送鸡蛋、香油
讨论:文章是一篇记人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逻辑顺序 因——果
时间顺序(有一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生病后的“有一天”)
五、合作研讨
1)、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询问老王的生计。
老王:代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送香油、鸡蛋。
2)、文章哪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何理解?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者:我
不幸者:老王
与老王的一生相比,作者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毕竟一个是坐车的,一个是拉车的。
为什么感到愧怍?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和悲悯的,作为一个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作者之所以感到愧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自己内心的剖析。
3)、文中的老王是一个怎样形象,谈谈作者及其一家对他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什么观念和精神?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见课文)
平等观念
人道主义精神
六、写作指导:
本文中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出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在文章中作者选取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用平易浅白的语言娓娓道来,叙述了底层劳动者极平凡的生活,但选的细节是有典型性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所谓典型,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
人的个性体现在好多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表现都可以写,我们得寻找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来写,这样的事就叫典型事件。
举例:老王送冰、送钱先生、送鸡蛋反映出老王的善良本性。
2)、着力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
细节描写,就是对任务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进行描写。是最能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举例: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写出了老王替别人担忧,突显人物性格。
3)、善于观察、思考,发现人物的深层个性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立体展现人物形象。
七、学生习作欣赏: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章中的字词,抄写并解释。
2)再次仔细阅读文章,感受文章语言。
3)仿照本文写一篇记人的叙事散文。
九、教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教学设计
海宁中学 吴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和积累“惶恐、塌败、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2)通过“不幸、善良、愧怍”三个关键词把握全文要义。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研读文本,深入解读人物形象,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难点: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愧怍”。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并提供时代背景资料
杨绛,(1911— ),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诘·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三)、文本研习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那个片段或最能打动你的细节。
(四)、合作探究
1、 善良、老实的老王去世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怎样来理解作者的“愧怍”?
2、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能那么关心、爱护?
(五)、延伸拓展
1、 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你能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出示图片)
2、 赠言: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慈悲,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 同情,给予穷人的贫苦;关怀,温暖病痛无助的凄凉。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意。
3、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6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9.老王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 她每次背16块,重80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80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不堪重负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我要读书
好想有个家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杨绛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
伛偻 (yǔlǚ) 惶恐(huánɡ)
荒僻(pì) 塌败(tā)
取缔(dì) 骷髅(kū lóu)
滞笨(zhì) 愧怍(kuìzuò)
眼翳(yì) 凑合còuhe
镶嵌(xiāngqiàn) 攥着(zuàn)
杨绛(jiàng)
积累下列字音
伛偻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眼翳
积累下列词语:
腰背弯曲。伛,弯腰曲背。
惊恐,害怕。
荒凉偏僻。
塌陷破败。
明令取消或禁止。
这里比喻老王瘦得皮包骨头了。
呆滞笨拙。
惭愧。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老王是个 的人,
表现在 。
一、听读课文识老王
姓 名
职 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老王
蹬三轮的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
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座破破落落
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朗读课文的1—4段,填表。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 的人。
不 幸、凄 苦
二、自读课文析老王
(一)读1—4段,完成老王的基本信息表。
老王很苦
老王的苦
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居住――塌败小屋
生活之苦
“单干户” 、 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精神之苦
愿意给我们带送 “冰块”,车费减半。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临终送香油送鸡蛋。
(二)阅读课文其它部分内容。
由此看来,老 王是个 的人。
善良、淳朴
2、概括归纳:文中写了关于老王的哪几件事?
1、老王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或细节?请勾画出来,推荐给大家。
用改装的平板三轮运“货”。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善良淳朴、老实厚道、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关心他人的人。
(三)、七嘴八舌说老王
老王是一个 的人。
老王,一个悲苦而善良的三轮车夫,一个平凡却令我们感动得想哭的好人。朋友们,如果此刻他就在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三、真情告白怜老王
老王,我想对你说……
杨绛
老王是一个 的人。
满怀同情忆老王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痛心惜老王
一、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在老王去世后
心情的句子。
二、我们一家为老王做了些什么?
送鱼肝油、和老王聊天;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的“生活”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我认为作者(一家) ,
表现在 。
三、作者(一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善良
有爱心
有同情心
具有平等观念
表达对老王的不幸的同情;
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的愧怍。
五、既然我对老王这么关爱,那为什么
还会感到愧怍?
同情和宽容
愧怍
关怀不够
与君共勉: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真情感动慰老王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
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请看……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应怎样去关心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乐于奉献助“老王”
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1997]
[南斯拉夫/印度]
5月13日上午,温总理在救援现场
最感人的捐款者
成都街头义务献血者
再陡的山坡,阻挡不了军人的脚步
首批4500名空降兵赶赴灾区前写好遗书
爱是流浪者的一首歌,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籍;爱是黑夜里的一盏灯,使夜路迷途的人找到回家的路;爱是冬日里的一轮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远离悲凉;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生活的绝望者重新点燃生的希望……
爱在左 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
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却不是悲凉
当生命的列车驶向亘古的久远
尽我们微弱的力量
去换取全世界的幸福与安祥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5、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四、归纳复习练《老王》
(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1、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2、“文化大革命”中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答案:
第一组: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第二组: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第三组: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指导:
1、注意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
2、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再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练习说明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教学建议
一、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善”,二曰“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幸运者应该感到“愧怍”。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把握内容要力求全面,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善”字上面,忽视了老王的苦境。
二、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
课文在好几个关键地方说得很含蓄,淡淡地说明情况,不发议论,其实作者是有自己的感慨的,应该深入领会。
例如:“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学生会奇怪“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干嘛啊。就此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当时受什么思想支配,连蹬三轮的都要组织起来?这种政策好不好?
又如:“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可让学生查一查“取缔”是什么意思(明令取消或禁止),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取缔。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年极“左”思潮的荒唐。再读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思潮的深恶痛绝,可以了解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又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而感到愧怍?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二、杨绛文学语言的特点(林筱芳)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同步精品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取缔( ) 镶嵌( ) 伛( ) 杨绎( ) 翳( )
骷髅( ) 滞笨( ) 攥( ) 愧怍( ) 荒僻( )
2.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老王常有失群落武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2).每天清辰,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带我们放入冰箱。( )
(3).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杆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
3.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塌败:
取缔:
落伍:
滞笨:
愧怍:
扶病:
4.依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偏僻 B.荒僻 C.荒凉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坍塌 B.塌败 C.塌陷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取缔 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
A.愧怍 B.惭愧
5.《老王》的作者是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她的丈夫是________,字________,学者、作家,著有小说________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7、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8、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这样写?
9、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10、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三、中考链接。(2009·浙江省瞿州市)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门外那对老人 牛凯
(1)一天,全家正在吃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①)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伸手想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2)接好两桶水,我顺便让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3)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4)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燥热。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5)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6)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7)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这时候,我的心情就格外轻松。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选自《杂文报》,文章有改动)
【注释】:(1)物业:居民小区配套的管理服务机构。
11.文章围绕“那对老人”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12.结合上下文,品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
(2)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13.文章第(4)段写“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 ,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超过60字)(4分)
14.文章结尾说;“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这些“东西”具体指什么?请联系生活,指出“我们在苦苦找寻”的原因。
四、片断作文
15、以善良体察善良。试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观察生活中像老王这样的人,从他们身上挖掘屈人性中至真至纯的闪光点。请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情节片段。
参考答案:
一、1.dì qiàn yǔ yì kū lóu zuàn zuò pì jiàng zhì
2.武(伍) 慌(惶);辰(晨)带(代) ;证(症)杆(肝)
3.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扶病:带着病。
4.(1)B (2)B (3)A (4)A
5.杨绛 作 翻译;钱钟书;默存;《围城》
6.(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神态描写
二、7、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8、为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9、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们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10、示例: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11.(1)老人来我家接水并坚持付钱。(2)老人帮大家照看孩子。(3)夏夜,老人在院中拉而胡。(4)老人帮我找钥匙。
12.(1)“很认真地抓住”想象地写出了老人不想占别人便宜的心理,体现了他要给钱才接水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老人淳朴的品质。 (2)“连连”表示郑重,与“问问”的随意形成反差,表现了老人答应为“我”找钥匙时郑重(重视)的态度,也体现了他热心的品质。
13.例:我拉二胡是自娱自乐,这么多人来人往听真是不好意思,但平日里大家待我那么客气,不能让大家扫兴,就拉几首吧。
14.这些“东西”指老人身上淳朴、热心(关心他人)、善良、谦和等美好品质。苦苦找寻的原因:正是因为缺少了老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人们逐渐变得冷漠、自私;为了让生活充满温情,我们必须找回这些东西。
三、15、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教学设计
于宪平
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追问一:老王是谁?
拉三轮车的。是一个普通人,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从这个普通人的身上你能读出什么?
善良。“苦”可单独分析。
善良体现在什么地方?三送。
追问二:作者是谁?
大文学家、翻译家。作者写了一个文学大师与一个普通人之间的故事。
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
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语言赏析,品味老王
追问三:文章最打动你的是哪个情节?请找出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的精妙。
重点品味蕴含在文本中的杨绛语言的特点。
重点突破,感悟老王
追问四: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王,作者去关怀;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王,作者去牵挂;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王,作者写文章纪念。
作者写作本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A、作者明知老王送香油和鸡蛋不是为了钱,我为什么还给钱?
B、作者如此竭尽全尽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他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是本不应该有的愧怍之情,但也正是这愧怍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
适时插入文章时代背景:文中有提到“干校”和“文化大革命”,文革是1966年开始的,它给新中国带来了异常黑暗、动乱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人停止了思考,失去了理智,而那些仍然坚持真理的人,却被打到,受到批判。而“干校”是文革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干校六记》,凡六章,分别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然而文革伊始,杨绛的专职就是扫女厕,钱锺书被人剃成“十”字头,她则被剃成只有半边头发的“阴阳头”,不得不连夜做假发套。以及后来的挂牌游街,独生女儿身患重病,女婿自杀……
杨绛真如她自指的那样,算得上一个“幸运的人”吗?从中可以知道,幸与不幸,乃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然而在一个充满仇恨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事实上并非“幸运者”与“不幸者”的区别,而是“不幸者”与“更不幸者”的区别。
知识分子在当时是受迫害最重的,非常没有地位。但是这些对老王丝毫没有影响,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尊重作者夫妇俩。
关爱需要平等尊重;被关爱者需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拓展延伸,关注“老王”
老王是谁?他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通人,他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尊严的普通人。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像老王这样的人,他们值得我们去关注,有时更值得我们去关爱甚至歌颂。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老王”?
听《普通人之歌》看普通人图片。
这些普通人,就是我们身边的“老王”。面对“老王”们,你想说什么?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结 课
今天,我们从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善良中读出了善良,那么,我们也要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人心存善良。用我们的良体察善良,用我们的爱心温暖世界。
板书设计
送亲人(用心)
老王 杨绛(善良)
帮朋友(用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课堂教学案实录(特级教师胡明道)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
一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
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
生6:苦!
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
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为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记不清了。
生13:因为作者很惊讶,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认真的思考,各加2分。
生14:“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老实,这个老实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大家看看77页的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此处也有个“老实”,两者对比一下看看两个“老实”的含义如何?
生15:第一个“老实”是指老王年轻时不规矩。第二个“老实”是指老王厚道。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要费些脑子,先给这位同学加上2分,课后我们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具体的分析。
生16: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加3分。结合课文来看,前一个不幸应是指什么?
生(齐):从小营养不良
师:很好,那么后一个不幸指什么呢?
生(齐):害了恶病。
师: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生17:我想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说明的是他从小生活环境不好,而害了恶病说明他的生活状况的不好,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下,给他加上2分。再给大家一天的时间思考,我们明天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8:老王吃鱼肝油后,到了晚上真的看得见吗?
师:加1分,哪位同学能回答她的这个问题?
生19:我想应该是看的见的,因为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而鱼肝油中含有这种成分。
师:看来你不仅对文章有研究,对医学也有兴趣。给你加上2分。
生20:前者是写十个或二十个,后者为什么还要写多得数不完?
生21:因为日子长了作者记不清了。
师:给她们各加1分,同学们可以思考看看能否从这个问题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22:我笑着说“有钱”,为什么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给他加上2分。我们可以从老王的性格方面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23:表现了老王的善良。
师:反应很快,加3分。
生2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鸡蛋,都给我吃?’”为什么“强笑”?
生25:这样表达更为准确。
生26;这样表达较为含蓄。
生27:更突出作者看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还给她送鸡蛋时的难过。
生28:与前文“我害怕的糊涂了相照应”,表达了作者看到老王时的意外。
师:看来这个问题同学们的争议很大,给每位同学各加3分。我们可以下去再思考一下,明天来解决。
生29:为什么作者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一句结尾,这有什么作用?
师:先给这位同学加上3分。在这句话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这个幸运是与谁比较而说的?
生(齐):老王
师:其实不管是老王还是作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而这句中说老王是不幸的人,作者是幸运的人,究竟有什么含义,由于时间关系,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做一个思考的作业。现在请我们的科代表总结一下发言情况。
科代表:整节课共有20人发言,提问不解之处的9人次,共15分;回答评价的18人次,共36分;提问“精彩的”5人次,共13分;总分为82分。(其中有同学多次发言)
师:今天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越来越多的精彩。下课!
二
师:上一节课上同学们经过认真的思考,做出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上一节课我们最后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首先我们明确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的人?
生(齐):作者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的人。
师:(板书) 作者 幸运的人
老王 不幸的人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一句结尾,这有什么作用?昨天已经布置了让同学们课后思考,现在就请同学起来说说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生1:作者所说的“幸运”和“不幸运”实际上是指的作者自己和老王生活的一种对比,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但是她没能很好的帮助老王,所以作者感到很愧怍。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作者一家对老王是很好的,也一直在帮助老王,作者感到愧怍是因为作者觉得对老王的帮助还不够多,老王就去世了
生3;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给了老王鸡蛋很香油的钱,觉得这种行为侮辱了老王,所以感到愧怍。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为什么作者要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老王的生活的。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具体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生:(勾画)
生4:76页第一段,“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师:老王借以谋生的就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但是即使是这辆破旧的三轮车也是几经波折。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生5:开始的时候,老王用三轮车拉客人,但是在书上78页,又写到“后来载客的三轮车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这两处所写的都是老王的谋生手段,那么对老王生活的描写还有哪些呢?
生6:“没有什么亲人”
师:从哪里看出他没什么亲人呢?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他这样一为“没什么亲人”的人,住在什么地方呢?
生(齐): “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师:这里说的是老王的居住条件,那么还有对老王生活的描写吗?
生8:眼睛是瞎的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到位,是仔细阅读课文的结果。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对老王生活的描写,正是这些描写体现出了老王生活的一种状态‘苦’。
(展示板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谋生手段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被取缔, 苦
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没什么亲人 居住条件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生理缺陷有一只眼睛是瞎的
师:老王是一位很苦的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交往,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老王与作者交往的片段有哪些?(板书)交往
生9:为作者送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10:送默存去医院
生11:不仅是默存上医院,而且还不要钱。
师:不仅不要钱,最后作者把钱交给老王,老王拿了钱后又怎样
生(齐):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还有与作者交往片段的叙述吗?
生11:在生病的时候给我送鸡蛋和香油。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仔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从这些交往的片段中,反映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2:善良
生13:老实
生14:乐于助人
生15:无私
生16:讲义气
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对,这些就是老王的性格特征。而老王的这些性格特征,最主要的正是从与作者的交往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展示)
交往片段 体现老王性格
①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心地善良
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纯朴仁义
③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表示感谢。 知恩必报
师:我们刚才说了,老王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苦’字来概括,那么造成这些‘苦’的根原因是什么呢?
生17:因为他眼睛是瞎的,而且三轮车被取缔了。
师;很好,那么三轮车为什么会被取缔呢?文章开头说“连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呢?
生18:组织起来可能是为了更好做生意,而且安全。
师:既然组织起来很好又安全,又为什么会被“取缔”呢?
生:(思考不解)
师:我们不妨结合文章的背景来分析。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处在一种荒唐的状态,三轮车的起起落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状况,先是组织,再是取缔,像作者和她的丈夫这样杰出的学者,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反动学者”。
生19:老师,那为什么作者还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就要从作者的思想观点入手了。其实幸与不幸包括很多的方面,如:天赋,成长,生理等。从这些看来,作者显然是比老王幸运的。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一家为老王做了哪些事?
生20:坐老王的车。
生21:给老王钱
生22:送鱼肝油给他
师:还有呢?
生23:问他能不能生活。
师:对,这些都是作者一家为老王做的事。同学们还可以再总结。那么,从这些事情中反映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齐):善良的人
生24:尊重别人
生25:有爱心
师:作者同老王一样,都是普通的人(板书)普通人,也是真诚善良的人(板书)真诚善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正是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关心不幸的人,因为在社会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板书)人人平等。学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怎样做。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完成每课三件事:抄写生字词及难写易忘字词;抄评优美精彩段落;写“一课一得”。
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教师教学用书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精品课件
9.老王
《老王》
杨绛
杨 绛 简 介
杨绛,(1911— ),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 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本中最能打动你的那个片段或最能打动你的细节。
走进文本
合作探究
善良、老实的老王去世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
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
护
走近作者
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延伸拓展
赠 言
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慈悲,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贫苦的人们;关怀,温暖无助的穷人。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
胸怀平等博爱之心!
感谢您的关注(共18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精品课件
9.老王
作者:杨 绛
临淄区实验中学 于宪平
淄博市语文教学能手评选
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情节?
请找出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我们生活中的老王
冷暖相依的父子
相互扶持的夫妇
汶川大地震后,乞讨老人徐超捐赠过了100元,“为灾区人民……”又掏出5元钱 ……
面对“老王”们,我想说……
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1997]
[南斯拉夫/印度]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牛
第聊游转刚
4
1
招聘
服务员
RABI9A
酒博齐鲁商业有限公司
6.0P
老王
杨绛
避自餐米作品《森林裹的称密》
Copyright Jimmy S.PA.Co.,L止d墨色國膝nww.
co
9
实道
年金铁
得头3
人生要英
短特学好
经灰学
。年
走近老王
关注“老王”
品味老王
我对“老王”说
感悟老王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老王》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9.老王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关注社会 献出你的爱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 她每次背16块,重80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80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不堪重负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我要读书
好想有个家
老王
杨绛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
积累下列字音
伛偻 (yǔlǚ) 惶恐(huánɡ)
荒僻(pì) 塌败(tā)
取缔(dì) 骷髅(kū lóu)
滞笨(zhì) 愧怍(kuìzuò)
眼翳(yì) 凑合còuhe
镶嵌(xiāngqiàn) 攥着(zuàn)
杨绛(jiàng)
积累下列词语:
伛偻:腰背弯曲。伛,弯腰曲背。
惶恐:惊恐,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骷髅:这里比喻老王瘦得皮包骨头了。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眼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一、听读课文识老王
老王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析老王
(一)读1—4段,完成老王的基本信息表。
姓 名 老王
职 业 蹬三轮的
家庭成员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外貌特征 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座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家庭住址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不 幸、凄 苦的人。
老王很苦
老王的苦
生活之苦
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居住――塌败小屋
精神之苦
“单干户” 、 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二)阅读课文其它部分内容。
1、老王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或细节?请勾画出来,推荐给大家。
2、概括归纳:文中写了关于老王的哪几件事?
愿意给我们带送 “冰块”,车费减半。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用改装的平板三轮运“货”。
临终送香油送鸡蛋。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善良、淳朴的人。
(三)、七嘴八舌说老王
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善良淳朴、老实厚道、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关心他人的人。
三、真情告白怜老王
老王,一个悲苦而善良的三轮车夫,一个平凡却令我们感动得想哭的好人。朋友们,如果此刻他就在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老王,我想对你说……
谢谢你的参与!
老王
杨绛
满怀同情忆老王
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作者痛心惜老王
一、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在老王去世后心情的句子。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二、我们一家为老王做了些什么?
送鱼肝油、和老王聊天;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的“生活”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三、作者(一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认为作者(一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善良
有爱心
有同情心
具有平等观念
五、既然我对老王这么关爱,那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
同情和宽容——关怀不够——愧怍
表达对老王的不幸的同情;
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的愧怍。
真情感动慰老王
与君共勉: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同一片天空 不一样的生活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
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请看……(flash影片)
乐于奉献助“老王”
我们应怎样去关心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
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图片)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1997]
[南斯拉夫/印度]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特蕾莎修女
5月13日上午,温总理在救援现场
最感人的捐款者
成都街头义务献血者
再陡的山坡,阻挡不了军人的脚步
首批4500名空降兵赶赴灾区前写好遗书
关注社会,关注弱者,关注所有不幸的人!
爱是流浪者的一首歌,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籍;爱是黑夜里的一盏灯,使夜路迷途的人找到回家的路;爱是冬日里的一轮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远离悲凉;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生活的绝望者重新点燃生的希望……
爱在左 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
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却不是悲凉
当生命的列车驶向亘古的久远
尽我们微弱的力量
去换取全世界的幸福与安祥
四、归纳复习练《老王》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5、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1、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2、“文化大革命”中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答案:
第一组: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第二组: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第三组: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指导:
1、注意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
2、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