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课
中华文明长度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重庆史迪威外语学校
贾立聪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课标要求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制作图谱,理清本课线索
任务二
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任务三
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请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什么是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它们是在哪个时代出现的?
表面光滑,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什么是石器时代?
以石制工具获取和生产食物的时代。
石器时代只是时间区段的概念,并不能代表当时的只会使用石器,根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古人已经会制陶和纺织等生产活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300万年
1万年
5000年
原始社会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远古时代的基本分期
指以打法
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
。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01
02
打制方法
元谋人
北京人
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大量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步稳定。
打磨结合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获得了两种技能:
渔猎和采集
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前-1万年前)
01
元谋人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02
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虽然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多元一体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
修建村落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7000-5000年
长江流域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黄河中上游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养猪较普遍
黄河下游
距今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
时代
早期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距今约五六千年
龙山文化
辽河流域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神庙
红山文化
黑陶
(蛋壳陶)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新石器
时代
晚期
黄河流域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红陶
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红山文化玉龙
龙山文化蛋壳陶
良渚文化玉琮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旧石器比较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砸打
新石器
光滑、钻孔、有造型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打磨结合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的演进
(1)概况
(2)特征
①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
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原始人群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拓展思维】
古史传说——三皇
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
教人驯服鸟兽的伏羲氏,
教人构木而居的有巢氏,
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叫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
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氏。
二
从部落到国家
颛顼(zhuān
xū)
对当时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分别设置主张祭祀和民政的专职官员。
帝喾(kù)
帝喾延续颛顼的作为,将祭祀和部落首领的权力结合起来。
帝喾后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
舜
尧通过禅让制选择的继承人
黄帝
黄河上游部落首领,与炎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
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事迹亦较为具体,其传说故事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以及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
二
从部落到国家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二
从部落到国家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
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尧
舜
禹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二
从部落到国家
考古学证明,尧舜时期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万邦”时代
图
陶寺遗址观象台
二
从部落到国家
二
从部落到国家
国家档案
建国背景:
国
名: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国家性质:
夏
公元前2070年
禹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禹治水有功,成为部落
联盟首领。
2、早期国家的产生
(2)夏朝的传承——世袭制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公天下”
→“家天下”
二
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
(3)夏朝的国家管理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等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
二
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国祚
从禹建立夏朝到桀亡国,夏王朝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夏朝历史上的几件大事:夏禹治水、启代益位、启伐有扈氏、太康失国、少康复国及夏桀亡国等几件大事。据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统治了470年。夏朝最后一位国君统治暴虐,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攻夏,夏桀战败,夏亡商兴。
启
少康
太康
桀
国家档案
三
商和西周
国
名: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迁
都:
别
称:
商
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
殷或者殷商
汤
商朝的文化
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三
商和西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考古学家张光直
司(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
商和西周
商朝的文化
文字:青铜器
商朝的国家管理
①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
中央官僚制度: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三
商和西周
商朝的国家管理
③
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三
商和西周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神秘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三
商和西周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三
商和西周
国家档案
三
商和西周
国
名:
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迁
都:
史
称:
周
公元前1046年
镐京(陕西西安西)
西周
周武王
西周的统治
分封制
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等,在地方建立诸侯国。
目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三
商和西周
特点: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姓诸侯国,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三
商和西周
西周的统治
分封制
影响:
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三
商和西周
西周的统治
分封制
影响:
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地方诸侯割据。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聸(郑庄公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三:问鼎中原
三
商和西周
西周的统治
分封制
西周的统治
宗法制
目的(作用):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三
商和西周
三
商和西周
西周的统治
宗法制
目的(作用):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三
商和西周
礼乐制
权力维持制度,即为维护和规范分封制及宗法制的稳定所形成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西周的灭亡
①
国人暴动
前841
周厉王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②
西周灭亡
前771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犬戎攻破镐京
三
商和西周
商周的社会经济
概况: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三
商和西周
1、农业
①
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②
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
土地制度——井田制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三
商和西周
(3)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透雕兽首贺巩斧
银斑纹戈
翼虎纹剑
三
商和西周
课堂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2.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铁农具
D.骨耜
3.《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题目练习
A
B
D
4.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题目练习
B
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
B.兄终弟及
C.大宗与小宗对立
D.神权与王权结合
题目练习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