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3 09: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27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2高三一轮复习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①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
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②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③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1949
1956
1958
1960
1966
1971
1976
1978
时间
过渡时期
恢复
发展
一五计划
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调整
下滑
快速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专题知识时空概览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论十大关系》
八字的调整方针
1960年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七千人大会
“大跃进”
1958
“左倾错误”
二、十年文革(1966-1976)——内乱
全面发动
1966
全面夺权
1967
粉碎林彪反党集团
1971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1972
粉碎江青反党集团1976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1975
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成功的探索
总结我国经验、吸取苏联教训、适合我国国情,主要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种关系,希望调动国内外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论十大关系》
1956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③意义:
②内容:
①背景: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①三大改造的即将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要矛盾变化
背景
分析形势正确,故而主要矛盾抓得准,从而主要任务明确而准确。——这次会议表明“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主要任务,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
②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评价
1、成功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由于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这说明中共中央(  )A.试图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B.总结了“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C.反思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D.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
【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可知,中共八大报告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价值规律,即承认市场的作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结论是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弊端的反思,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规律而非农业生产模式,排除A项;中共八大召开时我国“一五”计划尚未完成,排除B项;这一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排除D项。
巩固训练
C
2.中共八大前后,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主体”与“补充”的思想,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一思想表明当时陈云(  )A.致力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主张尝试推行市场经济体制C.已认识到“一五”计划存在不足D.希望扩大私营企业的自主性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陈云主张在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以补充计划的不足,说明其认识到了“一五”计划存在不足,故选C项;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陈云主张适度的自由生产,并不代表其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私有企业消失了,排除D项。
巩固训练
C
3.(2018·全国Ⅲ卷·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巩固训练
【答案】C【解析】由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判断,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完成,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三大改造结束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的政治报告,是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的,因此C项正确;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题干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
(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①时间:1956年
②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③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成功的探索
①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随之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成功的探索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1958年春毛泽东
材料反映了中央领导人出现什么思想?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三面红旗: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
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时间: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评价:一定程度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改变落后的愿望,
但急躁冒进(多、快)。
2、探索中的失误(1956-1966)
大办工业(大炼钢铁、高指标)
大办农业(虚报产量、放卫星)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炼钢铁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探索中的失误(1956-1966)
(2)大跃进运动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大炼钢铁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瞎指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①工业大跃进
高指标
思考大跃进具有哪些特点?
2、探索中的失误(1956-1966)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②农业大跃进
高指标
浮夸风
瞎指挥
思考大跃进具有哪些特点?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共产风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一大二公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生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等。
评价: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
①“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二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脱离国家实际,片面地要求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1)要充分认识国情;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4)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
1959年—1961年中国的农村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3.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4、政策调整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
材料1
毛泽东在1966年5月5日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谈话是说:“有的时候我也忧虑。说不想,不忧虑,那是假的。”“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材料2: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②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根据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4.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D.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可知,1961年,为解决经济困难,中共中央调整经济政策,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故选A项;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发生改变,排除B项;1961年中共中央只是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并不是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性,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个体经营模式就已取消,排除D项。
A
巩固训练
5.1961-1962年,湖北农村掀起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私人的大规模“挖边”高潮,即通过挖田地四周边、挖道路边等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据此可知,“挖边”高潮(  )
A.促进了“大跃进”的发展
B.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D.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
【答案】。D【解析】在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湖北农村开展生产自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故选D项;材料中湖北农村采取的措施是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的补救,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目的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并未体现出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措施是对
A
巩固训练
6.1961-1962年,湖北农村掀起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私人的大规模“挖边”高潮,即通过挖田地四周边、挖道路边等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据此可知,“挖边”高潮(  )
A.促进了“大跃进”的发展
B.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D.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
【答案】。D【解析】在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湖北农村开展生产自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故选D项;材料中湖北农村采取的措施是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的补救,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目的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并未体现出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措施是对
D
巩固训练
7.1964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召开,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会议集中讨论了计划工作的改进问题,首次提出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B.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是对人民公社化的否定
D.促进了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A【解析】“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质上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影响的进一步调整,故选A项,“会议集中讨论了计划工作的改进问题”可见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排除B项;“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该理解为对前面工作的修订,不能说明是对人民公社化的否定,排除C项;仅通过材料中的原则无法判断工农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无法保证协调发展,排除D项。
A
巩固训练
8.下图是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其下部写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提倡适龄结婚,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社会各界建设热情高涨B.过渡时期总路线深得人心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D.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
【解析】选A。结合材料可知,1965年我国正值十年探索时期,提倡适龄结婚的宣传画体现了国家号召广大青年男女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价值导向,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建设热情的高涨,故答案为A;B时间不符合,排除;宣传画的主题并不属于“左”倾错误,排除C;图片中虽然有机械化的信息,但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排除D。
A
巩固训练
9.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商业机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1.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财政形势依然严峻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八字”方针的推行
【解析】选D。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形势的信息,且财政形势严峻不是商业机构从业人员调整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材料本身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故B错误;产业结构趋于均衡属于结果,故C错误;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结果,故D正确。
D
巩固训练
10.(2016·全国Ⅰ卷·T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联系,故B正确;70年代,中国才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A、D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故C错误。
B
巩固训练
史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担
1
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担
1
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担
1
050-1
200万吨
(1)从史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史料二 1958年12
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
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
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
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史料三 共产主义,越共越好,一共就富了。
——1958年徐水县委书记张国忠《向共产主义进军》
干不干,三餐饭。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2)上述史料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什么现象?
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有何影响?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思考人民公社的特征、存在的问题
(2)现象: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根源: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
影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现象: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根源: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
影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66年春夏
1967年春夏
1969年4月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中共九大召开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依据教材及所学内容,梳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探究一: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3.性质: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理论:
阶级斗争扩大化。
(2)实践:
①政治:
民主法治遭受破坏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2)实践:
②社会: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③经济: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④人权:
基本人权遭到践踏
⑤文化:
文艺事业遭到摧残
★探究一: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结合教材,梳理1949年-1976年,我国在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领域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国防科技领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近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74年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3)农业领域
(4)教育医疗领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沂蒙山区的“识字班”
消灭血吸虫病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①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5)外交领域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






1971.4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2
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1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
正常化开始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探究: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敢于创新
……
意义: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t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11.(2016·全国Ⅰ卷·T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联系,故B正确;70年代,中国才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A、D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故C错误。
B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摘自《毛泽东年谱》
材料二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1956年中共八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之,1949-1961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成就是主要的。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如何看待这段曲折发展的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