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探界者”钟扬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学习任务安排
任务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任务二:阅读通讯,赏析新闻
任务1:新闻通讯的选材与内容
任务2: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
任务3:新闻通讯的语言
任务三: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他说,人这一辈子,不在乎发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奖项,留下来的是故事。
他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
他还说,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不负你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用生命,在祖国的广豪大地上写就最质朴、最绚烂的时代故事。
任务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钟扬介绍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也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2月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在中央电视台设立“时代楷模”发布厅。根据时代楷模的职业身份,以中宣部和有关部门名义发布。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2月前后推出,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微写作:写获奖辞
阅读通讯,结合前面的介绍和新闻内容,给钟扬写一则“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获奖颁奖辞。
示例: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写作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雨婷在搜集有关资料,采访钟扬同事与亲友的基础上撰写的一篇通讯报道。
任务二:阅读通讯,分析新闻
任务1:新闻通讯的选材与内容
任务2: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
任务3:新闻通讯的语言
任务1:新闻通讯的选材与内容
[学习策略]
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
分析新闻思想内容要注意抓住选材组材特点、叙述特点等分析人物事迹所折射的人物精神品质和时代意义等,从而感受新闻人物形象,理解新闻的主题。
1、前三段是本篇通讯稿的导入部分,包含了以拟南芥为中心的哪些信息?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2、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借助典型事例来突显人物的?用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精神?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提示:
1、学生阅读文章,按照要求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形成答案,写好笔记。
2、课堂分享,请同学起来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成果。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第1题:
(1)这篇人物通讯从“钟扬发现拟南芥”这一事件写起,作为导入部分。以拟南芥为中心,这部分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拟南芥是全世界众多植物学家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二是钟扬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发现了它,三是钟扬把拟南芥移裁在西藏大学安置房的后院中并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
(2)对于全文来说,该部分的作用有:?作者借这个典型事件,合理又集中地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并自然地引出了对他的评论“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②作者的评论不仅高度概括地评价了钟扬的成就,还揭示了这篇通讯题目中“探界者”的内涵。③该部分内容还让读者心生疑问:一个人是如何在不同领域探索生命“边界”的?因此,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了解钟扬的人生历程和他在不同领域里的卓越贡献。
第2题:
(1)通讯主体部分以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如“科学队长”部分,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奉献。
人物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态度
钟扬
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
不安于现状,敢于开拓进取
敬佩、感动
到大学任教,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不追求物质享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辛
热心科普,支持建自博馆,跟上海科技馆合作
热爱科普事业,无私奉献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质朴、仁爱、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
典型事件和人物精神
任务2: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
[学习策略]
作为新闻文体的人物通讯要报道新闻事实,一般采用客观陈述的表达手法,但作者为了更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有的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表达技巧可以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着手。
1、文章为了刻画钟扬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方法,请结合文本至少找到两种方法并简要分析。
2、文章主体部分使用了小标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说明。
提示:
1、学生阅读文章,按照要求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形成答案,写好笔记。
2、课堂分享,请同学起来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成果。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第1题:
①细节描写:如“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针对肖像的细节描写可见钟扬的朴实以及对工作的认真,体现他执着于事业和不畏艰辛的精神品质。
②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
?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第2题:
?小标题是每部分的纲领,使读者一目了然,符合新闻标题的特点。
?围绕小标题选材组材,使人物形象特点突出,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事迹更典型、更感人。
?使用小标题使文章角度化、层次化更加明显,能够让读者更加立体地了解人物。
任务3:新闻通讯的语言
[学习策略]赏析新闻语言可以从语言的客观平实、语言的情感性等语言特点入手,还要注意分析其所用修辞、表达方式等语言技巧。
1、文中多处引用钟扬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2)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提示:
1、学生阅读文章,按照要求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形成答案,写好笔记。
2、课堂分享,请同学起来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成果。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第1题:
?他说的话与他作为一个植物学家的身份有关,科学而严谨突出表现了他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
②幽默风趣,形象深刻,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如“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这句话形象地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
?用钟扬自己说的话,使新闻更具真实性,读起来更加感人。
第2题:
(1)“不讲究”意思是不在乎,“不将就”意思是很在乎,两个词语语音相近意思却不同。钟扬不在乎的是个人生活品质,很在乎的是“种子”,这样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钟扬致力于科研的敬业奉献精神。
(2)“惊险”和“惊喜”,虽都有“惊”字,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惊险”写的是钟扬野外考察的恶劣环境,“惊喜”则写的是他丰硕的考察成果。两词连用,生动形象,具有幽默色彩。
任务三: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一、阅读文章,回答1-2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钟扬母亲和妻子的回忆,从侧面烘托了他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形象。
B.文章引用钟扬《生命的高度》中的一段话,既照应小标题“生命延续”,也为后文钟扬在受到生命警告后更加拼命做了铺垫。
C.文章倒数第2段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钟扬生命戛然而止的遗憾。
D.文章在报道钟扬的事迹时注重以言写人,既引用钟扬自己的话,也引用朋友、亲人、同事的话来表现人物。
二、本课中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人身份不一,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结合本课的三篇人物通讯,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