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2《哦,香雪》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2《哦,香雪》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07: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哦,香雪
铁凝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赏析人物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品质:
淳朴、
自尊、
执着、
坚毅。
学习目标
重点
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
难点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
方法
指导阅读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方法
导入课文
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一位青春的少女,每天生活宁静而甜美。清晨滚着金边的红云,是美的。午后飘过慵懒的白云,是美的。黄昏燃烧炽烈的晚霞,是美的。有时散的干净的天空,也是美的。
直到有一天,一列奔驰而过的火车,改变一切,她的生活变得热闹而五彩缤纷,她的愿望有了新的目标,她把眼光投向了更远的远方。
她是谁?她在哪里?她的愿望又是什么?
今天,让我们走进铁凝的《哦,香雪》,了解“时代巨变中”的青春!
作家作品
铁凝,1957年出生,籍贯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梳理情节
引子: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向往文明)
发展:香雪渴望有铅笔盒(渴望知识)
高潮: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局:香雪深夜归
赏析人物
主要人物:香雪
次要人物:以凤娇为代表的农村青年
北京话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相同点: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与凤娇等女孩表现有何异同?
不同点: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心理描写
A.“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第73段)
B.“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第74段)
C.“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第75段)
表达了香雪渴望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及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直接原因: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都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
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小木盒
自动铅笔盒
笨拙、陈旧
文化和知识、
现代文明的象征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村姑娘的自爱自尊,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是一个怎样的人?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自尊,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香雪的性格特点
赏析人物形象——香雪
胆怯
善良
纯真
渴望文化
坚毅执着
自爱
心理描写
A.“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第73段)
B.“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第74段)
C.“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第75段)
表达了香雪渴望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及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
分析凤娇的形象
凤娇关注的物品和香雪所关注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借助这些物品表现了什么?
凤娇关注“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她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的生活用品,香雪关注的是学习用品等精神领域的用品。作者借此表达出小山村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同状态。
对“北京话”
纯真含蓄而执
着的情感。
凤娇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凤娇的这一情感?
分析凤娇的形象
眼睛却不游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第14段)
“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蓝地鸡蛋塞给他。又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如果他给她捎回一捆挂面、两条沙巾,凤娇就一定抽回一斤挂面还给他。”(第45段)
香雪和凤娇两个人物体现了什么主题
歌颂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纯美的心灵,
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赏析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通过细节
暗示出大时代背景
香雪凤娇可以去车站售卖商品
表明是改革开放初期
赏析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香雪回家”这部分,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幽寂的山林
皎洁明净的月光
清脆作响的核桃叶
黯淡寂静的山林
欢腾的小溪
月夜山景图
(害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香雪心理变化
①渲染了一幅幅月夜山景图,为人物的活动(香雪回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
②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形象地表现了香雪“怕—不怕—犹豫—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用
赏析环境描写
象征手法
铅笔盒象征文化和知识
象征手法
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象征手法
大山象征着
封闭、传统
理解小说标题
标题中“哦”字到底读什么?
为什么题目要加上这个字?
标题中的“哦”:
ò,叹词,题目中加“哦”,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一只铅笔盒这一举动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自尊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哦,香雪”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与文章的风格相符。
探究小说主题
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态度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
主题一: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
主题二: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主题三:赞美迫切的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
主题四:担心在追求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淳朴。
主题五:(时代内涵)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
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品味小说语言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品味小说语言
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2、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练习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
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练习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
“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练习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练习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
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练习
A.这位母亲在知识方面非常欠缺,但她希望未来的孩子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既能体现她对知识的追求,又能体现她对未来孩子的责任。
B.本文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令人感动之处在于她对腹中孩子的疼爱,这种疼爱甚至体现在她对一头孕牛的态度上。
C.铁凝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清新秀润”,表现淡远含蓄的美,如《哦,香雪》,另一类粗砺酣畅,如《麦秸垛》,而本文虽清新秀润,却也厚重深沉,显示出作家日臻成熟丰富的一面。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B(B项,“她令人感动之处在于……”错误,选项对人物形象感人原因的概括过于片面,从文中来看,孕妇令人感动之处除了“她对腹中孩子的疼爱,……”,更在于她对未来孩子在知识方面的责任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练习
答.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对牛的形象描写,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练习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女性的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3.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结
作者对中国的某些山村,一方面深情地眷恋和咏唱,歌唱闭塞、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诗意,尤其是洋溢在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另一方面又对乡土人生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呈现出二重矛盾心态。
作业
合理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250字左右)
板书
引子: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向往文明)
哦,香雪
发展:香雪渴望有铅笔盒(渴望知识)
高潮: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局:香雪深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