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1: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请结合自己读书的一些认识,如目的、方法、作用等。写一篇读后感。
课件16张PPT。谈读书培根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名人论读书▲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
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
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名人论读书▲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给红色字注音轻鄙 炫耀
狡黠 掩饰
挑剔 bǐ xuàn
xiá shì
tiāo tī 读一读,记一记:傅彩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滞碍 味同嚼蜡
睾 吹毛求疵请按: 1、读书的正确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如何论证观点的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认真默读课文A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例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例2: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B找出举例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能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本文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排比作用?参考:
这样写使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请谈谈自己读书的一些认识,如目的、方法、作用等。祝愿同学们都能出人头地,成为高层次的人才!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