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化学探究
1.某同学在进行镁条燃烧实验时,发现从实验室中取来的镁条表面发黑,对此,学习小组进行了讨论,组长王连说道:“这可能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黑色物质。”王连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C.设计实验
D.交流评价
3.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因素很多,当我们研究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涉及以下因素:①水量多少;②温度高低;③是否搅拌,你认为需要控制的因素有( )。
A.全部
B.①
C.②
D.③
4.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5.蜡烛刚熄灭时,烛芯会冒白烟,根据你所做实验推测,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C.石蜡蒸气
D.炭黑固体
6、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7、一元硬币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同学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8.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
)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9.(2011·眉山中考)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10.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其目的是为了
验证假设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说明
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提供了证据,因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