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9 19: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条60多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与失误并存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
④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建设
【回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横批
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当家作主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时期:
人民怎样来建设他们自己的国家?(举例)
新中国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土地改革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创建
国营企业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
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重点建设重工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大改造
A
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一副对联:它反映了哪两座城市的工业成就 ①长春 ②鞍山 ③武汉 ④大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呢?
1重工业地位重要;
2加强国防需要;
3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横批 建设东北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经济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0世纪内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小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
奠基:
指导
方针:
措施:
成就:
意义:
缺陷:
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创建国企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推行“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指标超额完成,
新建一批重工业企业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打下看良好的基础。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
为公有制为主,社会
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比例失调
改造过急过快过粗
人民公社好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横批
时期:
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与失误并存
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良好开端)
1956--1966年:十年探索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2009广东单科)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 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练一练】
【解析】选A,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使浮夸风
盛行,66%的增长率是虚假的。一五期间的数据较真实
A B C D
(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解析】选C,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
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十年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表现:
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特点: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
(4)实质:
“左”倾冒进错误
(5)影响: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原因:
①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缺乏认识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一个阶段
成就: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1956--1966年:十年探索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农村工作纠“左”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失误:1958“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比例
成果
轻工业和新兴工业
质量效率
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易懂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D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两头好,中间差”
类型 事件 背景 内容 影响
成功
【小结】曲折发展十年经济建设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
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
开辟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大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左”倾错误严重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使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类型 事件 背景 内容 影响
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践经验缺乏、理论水平不深、“左”倾错误严重
大炼钢铁为核心,片面强调速度
“一大二公”即扩大公社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
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阶级斗争天天讲,
思想工作常常抓。
横批 突出政治

时期:
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
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遭到破坏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
经济管理陷于瘫痪
全国交通运输堵塞
大批工矿企业停产
市场供应紧张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69年的中国与世界
忠字舞
世界一大步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与失误并存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
【本课回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5、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6、中国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7、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
……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2010年是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发电50周年。1957年4月开工,1960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工期仅3年,是建设很快的大型水电站。
1、据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网站:“1949年5月28日,陈毅同志签署上海市委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从此江南厂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1953年,江南造船所后改名为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材料中的“接管”理解正确的是 ( )
A 合理调整其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B 发展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C 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D 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试一试】
【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A和 D项内容是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的事情,B项表述错误。
2、(2010浙江五校联考)“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反映的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解析】选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让历史“活’起来】
示例:上述材料中的“我”是什么身份?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民族资本家
同学们,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将此材料的历史信息还原吗?
材料一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原粮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一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表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情况: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
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施八字
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材料四中的票证反映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
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