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 课件(19+15+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 课件(19+15+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4 22:11:5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古诗三首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
“寒、径、斜、霜”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四季皆入画,四季皆入诗,你能从背过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古诗句吗?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中的“行”
是什么意思?
读了诗题,你想知道什么?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主要著作有《阿房宫赋》《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学习古诗,理解词意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由于。
霜叶:经霜的枫叶。
于:比。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插图,读完后和同学交流。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看看图,想象画面。
2.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用自己的话形容形容眼前的枫叶。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这样的秋天吗?通过朗读把自己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读准节奏,背诵古诗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作业
课后把《山行》背给家长听,并收集
杜牧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秋比春美
眺望远景
驻足欣赏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山行(共21张PPT)
古诗三首
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挑”,会用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
“送、挑”2个字。通过动作、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生字的意思。用多种方法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也是悲凉的,秋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资料助学
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有人饲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笔顺:
sònɡ

tiǎo
tiāo
挑战
挑花
挑水
挑三拣四
我的小弟最挑(
)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
我要挑(
)战自己,在下一次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tiǎo
tiāo
学习古诗,理解词意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可叫蛐蛐。
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2)从哪里能看出作者思乡的愁绪?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读准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停顿得当,以孤寂、怀念的感情进行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一二句诗,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你会想到什么呢?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古诗,想象画面。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再读古诗,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乡的古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品读古诗,感受心情
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感悟作者心情:看到夜晚篱笆旁的灯光,想起小时候
自己抓蟋蟀的场景,内心充满了亲切感。
再读诗句,理解诗意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再读古诗,拓展积累
课堂小结,感悟写法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课后作业
课后把《夜书所见》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近处
远处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郁闷孤独
倍感亲切(共14张PPT)
古诗三首
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
“赠、刘”等7个字。通过图片或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擎、君”等生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期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期待。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齐背古诗《山行》。
2.上节课我们通过看主题图片、教师讲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秋天的确是美丽的季节,在诗人眼中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理解诗题,简介人物
刘景文
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学习古诗,理解词意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语、句意。
(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4)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品读诗句,想想画面
(1)诗人又带领我们领略了
怎样的风光?
(2)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读准节奏,背诵古诗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再读诗句,理解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后作业
课后把《赠刘景文》背给家长听,了解苏轼的故事。
板书设计
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
秋末的特征
收获的季节
色彩明丽
富有生气
赠刘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