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思维框图】
【时空定位】
第9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自主复习】
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主干知识】
【名师点拨】
1.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2.“治外法权”
亦称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认知深化】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经典例题】
(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
【主干知识】
【名师点拨】
1.
2.
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认知深化】
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经典例题】
(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
【答案】C
【解析】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
【课时检测】
1.《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以“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早在《南京条约》签订前的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A错;“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故B错;此时中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并没有传播西方的平等观念,故C错;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正确。
2.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做了规定。这反映出
( )
A.清廷舍弃了传统华夷观
B.清朝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
C.英国谋求扩大侵华权益
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反映了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英国谋求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扩大侵华权益,故选C;《辛丑条约》中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传统的华夷观彻底破灭,与材料所述《天津条约》不符,排除A;《天津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清朝未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排除B;《天津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中英之间为不平等外交关系,排除D。
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史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见,当时中国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许多人还看不到民族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故选A;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非英军利诱,排除B;依据材料“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态度,排除D。
4.(2021·济宁模拟)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下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
原则一
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
原则二
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
原则三
各国势力范围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不应有所差异
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
B.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
C.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
D.门户开放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
【答案】D
【解析】
“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故选D;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海外市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列强接受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主要是因为这一政策符合列强的利益,无法据此推知美国经济地位,排除B;作为后起的强国,避免瓜分中国符合美国最大利益,并不符合所有列强最大利益,排除C。
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上身”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
( )
A.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
B.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
D.表明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没有推翻清朝统治的要求和行动,故A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题意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的拳民希望“上身”的神灵多出自蜀汉,说明这些农民希望自己维护的是正统朝廷的利益,这恰恰体现其爱国精神,他们认为这是正义的象征,故选B。
6.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 )
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可知,这种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过分强调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战争侵略的本质,A正确;题干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战争侵略的本质,而没有涉及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排除B;题干信息并没有揭露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反而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战争侵略的本质,排除C;D的说法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排除。
7.某学者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
A.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主权”使用频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B正确;题干强调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无关,且该时期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彻底动摇,排除A;C只强调民族危机加深,而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排除;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西方主权思想已经引入中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某同学发现一张晚清时期呈文的“原呈照片”,照片中有“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等字句。这张照片可以研究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倭人”“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涉及台湾问题,A、C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正确;抗日战争不属于材料中的“晚清时期”,D错误。
9.19
世纪60
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 )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
世纪60
年代以后”“20
世纪初……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可推知该方针产生的背景是条约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故A正确。
10.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换约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开放了汉口、九江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B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故C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故D错误。
11.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外国工厂对中国的危害,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领土主权受损,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投资设厂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故C错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而列强在华设厂热潮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D错误。
12.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中日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答案】C
【解析】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一直是帝国主义的目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是直接的受益者,在掠夺上有优先的权利,故A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能够打败中国,可见其实力的强大,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激发,首要反对的目标就是日本,故C正确;D说法不符合实际,故D错误。
13.(2021·廊坊模拟)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求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立场不同,对义和团的评价就不同,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发生时,时人对其的不同记载,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无关,排除A;
B说法本身错误;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D。
14.1907年《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从右至左依次为坛、提勺、漏斗、壶)
(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答案】A
【解析】漫画中提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壶中,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A正确。
15.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 )
A.满足了列强侵华的一切需求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
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办理外交事务的官职由兼任到专任,这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外务部的设立是为了与国际外交接轨,不是为了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故B错误;兼职和专职不是专权的必然手段,故C错误。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将船钞、税银扫数输纳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材料二 凡授权英王陛下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英王陛下之人民或公司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英王陛下之人民及公司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应依照国际公法之原则及国际惯例,受中华民国政府之管辖。
英王陛下认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国政府与其他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消;并同意该议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终止。
——《中英新约》(1943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中英新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签订的原因。
【答案】(1)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英国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我国经济尤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
(2)内容: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及其特权。
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外交努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对日作战的需要。
【解析】第(1)题根据“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得出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根据“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得出关税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根据“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可得出英国经济侵略加剧;根据所学可得出我国经济尤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第(2)题内容:根据“兹特撤销作废”得出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根据“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消”得出废除《辛丑条约》及其特权。原因:根据材料中“1943年”这一时间信息,可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外交努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对日作战的需要等方面概括。
17.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丁汝昌等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所以,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综上,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相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解析】材料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间限定在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材料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例,根据材料“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可知爱国应该有一个标准,即内涵问题。由此得出爱国不仅是为民族利益的挺身而出,更要顺应社会潮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思维框图】
【时空定位】
第9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自主复习】
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主干知识】
【名师点拨】
1.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2.“治外法权”
亦称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认知深化】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经典例题】
(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考点二、
【主干知识】
【名师点拨】
1.
2.
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认知深化】
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经典例题】
(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
【课时检测】
1.《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以“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2.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做了规定。这反映出
( )
A.清廷舍弃了传统华夷观
B.清朝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
C.英国谋求扩大侵华权益
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
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史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4.(2021·济宁模拟)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下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
原则一
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
原则二
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
原则三
各国势力范围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不应有所差异
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
B.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
C.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
D.门户开放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
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上身”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
( )
A.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
B.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
D.表明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
6.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 )
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7.某学者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
A.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8.某同学发现一张晚清时期呈文的“原呈照片”,照片中有“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等字句。这张照片可以研究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9.19
世纪60
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 )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10.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11.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12.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中日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13.(2021·廊坊模拟)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求证
14.1907年《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从右至左依次为坛、提勺、漏斗、壶)
(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15.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 )
A.满足了列强侵华的一切需求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
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将船钞、税银扫数输纳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材料二 凡授权英王陛下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英王陛下之人民或公司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英王陛下之人民及公司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应依照国际公法之原则及国际惯例,受中华民国政府之管辖。
英王陛下认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国政府与其他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消;并同意该议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终止。
——《中英新约》(1943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中英新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签订的原因。
17.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