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09: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你饿过吗?饿是一种什么感觉?
卜算子
作者:毛泽东
(近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020年4月21日,在COVID-19大流行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框架下,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被发布。
该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年底,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在该报告涵盖的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2019年有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
这是自2017年该报告发布第一版以来,全球粮食危机应对网络记录的最高水平的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
此外,在2019年,有1.83亿人被分类为(IPC/CH第2阶段)——处于严重饥饿的边缘,如果面对冲击或压力,如COVID-19大流行,面临着陷入危机或更糟的风险(IPC/CH第3阶段或以上)。
“感动中国
2004
年度人物”给袁隆平的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1.通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3.通讯的基本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4.通讯的写作要求: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人物通讯
常见的写法有:(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袁隆平其人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
创新是科学家灵魂和本质
3.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4.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目录
陨落(
yǔn
)
稻菽(
shū
)
淤泥(

)
茎秆(
ɡǎn)
饥馑(
jǐn
)
山麓(lù)
掖(yē)着
屏(bǐng)气
籼(xiān)米
田埂(gěng)
分孽(niè)
一蔸(dōu)
2.
这篇人物通讯主要写了谁?
文本研读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问题并思考: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作者是怎样表现袁隆平的形象的?请你在课本上把相关片段画出来并说一说这是那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谨慎喜悦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坚持、不怕苦
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这篇通讯中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找出事例并写出精神品质。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
?
?
?
?
?
?
?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深入实践,不怕辛苦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深入实践,观察细致,爱研究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1)导语——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创新——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领“绿色革命”——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2)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开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倒叙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顺叙
描写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
思考探究
LOGO
2019年9月7日是袁隆平先生的90岁生日,他在生日会现场向大家表示,自己和团队正在向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努力!思考是什么支持袁隆平在90岁的高龄还在不断进取?我们从他身上能够学习到什么?
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袁隆平
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袁隆平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我的心态永远年轻。
——袁隆平
后会有期
和作业一起过节
背诵熟悉非常专题(黄色练习册)名篇74篇。
04
字帖2篇(要求:平心静气,练字修心)书法1篇,择优展示。
03
阅读课本72-78页,
完成家乡风物/
人物志or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稿纸完成,开学上交。(附例文学案两篇)
01
小说阅读2篇。(学案纸3张)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