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论语》十二章 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论语》十二章 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10: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初宰相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
)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论语》
《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
孔子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
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列为“儒家五圣”之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
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
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六代积德必出圣贤。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这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能够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说:“就是你能嫁给他了。”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的父母和出生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曲阜),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15岁立志于学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一、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3、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4、周游列国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55岁~68岁),先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然后基本上按原路返回
。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专心于办学著书,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经》《周易》《乐经》《春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73岁时去世。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5、孔子晚年
《论语》现存20篇492章,其核心思想是“仁”“礼”,宋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敏:勤勉
②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要勤勉做事、谨慎说话,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三: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标椎。
活动四:概括第一章的主题
君子应该安贫乐道、重义轻利。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呢?”
活动三: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本章点明了“仁”的核心地位。仁是人们的内心要求,礼与乐则都是外在的表现。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②闻道:懂得、知道真理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在早晨懂得真理,要我在当晚死去都可以。”
活动三: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主题:执着追求真理(仁义之道)
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三: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孔子指出君子只需晓以大义,而小人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以自己内心之中的义作为行为标准,而小人却以外在的利害作行为标准。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活动三: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活动三: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已:停止。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活动三: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士要以“仁”为己任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篑:盛土的筐子
②止:停下来
③平地:填平洼地
④虽:虽然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活动二: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活动三:君子要如何具备完美的人格修养?
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三: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做法?
实现“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
具体做法就是“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给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形容词作名词,近处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来说(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懂得)怎样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三:孔子认为《诗》具有哪三大功能?
一是具有教化功能(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具有实用功能(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具有认识功能(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成语积累
请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课堂小结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追求物质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8)《论语·子罕》中谈到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
(9)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谈到一个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阳货》中体现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追求物质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8)《论语·子罕》中谈到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
(9)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谈到一个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阳货》中体现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吾止也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吾往也
作业超市
背诵《论语》十二章
默写《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