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沁园春·长沙》
总第___1__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作者?时代背景?“词”的特征?)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个豪气冲天,才华横溢的诗人。
【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词】①词的别称及其特点。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乐府”“琴趣”等,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故又称之为“诗余”。词的主要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牌和词题。词牌是一首词曲调的名称,而词题则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标题。
③小令、中调、长调。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有九十一字以上。
④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词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比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模山范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关键词】实词
虚词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词牌名,始于初唐,其词调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长沙”,是词的题目,也显示了词的内容。
(读通句子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化常识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这里借指大官僚、大军阀。
字词积累
中流击水: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是名词,它带上宾语“当年万户侯”,就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这种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关键词】形象
写作
1.这首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是怎样描绘的?
描绘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词人抓住了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阙主要内容。
上阕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作者和同学们要改造旧社会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说说你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怅”字,引出感慨,作者由眼前之景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直接转入抒怀。“主沉浮”的深层含意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这首词的词眼,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4.赏析“看万山红遍”至“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动静结合,从具体到概况。
①由远及近: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的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静态之景)。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景)”,秋水澄澈,脚下的湘江,如碧绿的翡翠、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机勃勃。
②由高到低:仰视,“鹰击长空”(动景),万里无云的天空,雄鹰振翅飞翔。俯瞰,“鱼翔浅底”
③动静结合:(动景)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尾,任意遨游。这是一幅立体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④从具体到概况:“万山、层林、百舸”表现数量之多,“红遍、尽染、碧透”表现色彩之多,“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舸,鹰,鱼”等时用词精准,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突出大自然物种的繁多、色彩纷呈,是总体概括的描写。
5.本词哪一句时承上启下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承上启下。
“携来百侣曾游”,点明长沙乃旧游之地;“忆”引出下面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峥嵘岁月”是对往昔不寻常生活的概括,“稠”字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6.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缘于毛泽东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7.归纳本词的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本词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绘景之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整首词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由景到情,由实到虚,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
①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
②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③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作品,《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有人说这首词表现出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也有人说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请说说你的观点。
观点一:这首词表现出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有着吞吐古今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江等也极富生命力,用“遍”“尽”“透”等描绘出一种极致之美,表现出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由曹操《观沧海》之豪迈而无曹操之苍凉,有李白之傲视一切而无李白之玩世不恭,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观点二: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屈原曾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沉重、孤独。毛泽东也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发出了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一丝惆怅,但惆怅过后,毛泽东表现出来的却是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主宰天地的豪情!
奇
文
异
采
——从《沁园春·长沙》赏析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美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国共合作,中国革命蓬勃发展,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毛泽东于1925年lO月从韶山前往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生机勃勃的秋景,毛泽东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章。这首词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关系中国革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主题,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抒情,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忆事言志,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中间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写了由眼前的景物引起的感触,是上下阙的枢纽,全词的中心。
毛泽东一生写诗五十余首,除部分诗篇具有委婉细腻的风格之外,多数是以豪放雄健著称的。他诗心崇高,诗情如火,其黄钟大吕般的艺术气势,来自他那豪迈激越的个性气魄。他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英雄气慨,使我们领略到毛泽东那独步古的豪迈胸襟和政治家兼诗人的奇异文采。
首先,是想象的奇异之美。
读罢毛泽东的诗词,常常令人为诗人主观情感的奇光异彩深深吸引,尤如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词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紧扣“长沙”,点明重游的时间、地点、境况。“独立”二字突出了诗人昂然伫立、深沉思索的形象,滚滚北去的湘江水衬托出作者激荡的思绪,起伏的心潮。接着,把我们带到一个奇思妙想、色彩缤纷、包罗万象、动静相宜的世界:这里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奇山,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异水,红、绿相间,浓墨重彩,鲜丽明艳。句中“漫”、“遍”、“尽”、“透”又在范围、程度、层次上将大自然的底色描写得细致入微、层层涟漪,笔之所触,无隙不入。
诗人除了写山红水绿的静景,还着意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写了江面扬帆竟渡的船只,天上的飞鹰、水底的游鱼,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竟自由”不仅把湘江秋色概括元余,而且把整个秋景写得生机勃勃,万头攒动,给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之感,一扫古今文人笔下写秋的悲凉萧瑟之气。诗人的笔锋由近及远,由静至动,从山到水,上下两岸,五彩纷呈。在展示一幅恢宏明丽的江山秋色图的同时,为下面“谁主沉浮”的感情抒发,从意境上、情绪上做了蓄势和准备。
其次,笔触的飞动之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排列着一串飞动的形象:“百舸争流”,是那样意气风发;“鹰击长空”,是那样矫健迅猛;“鱼翔浅底”、“浪遏飞舟”,又是那样轻快活泼,自然界的一切在诗人笔端显现出无限的生机活力。
第三,思想的超脱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忆”由眼前观景所感转到追忆往事。“百侣”指昔日的革命战友,“峥嵘”形容不平常的斗争生活。接着以“恰”字领起,以下两句是对“峥嵘岁月”的具体描写。敢于把那些赫赫不可一世的反动军阀和官僚们一概视为粪土,表现出诗人首先超越了世俗的利欲;在<沁园春·雪》中,诗人批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而名震天下的“成吉思汗”在诗人眼里也不过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粗人,从而看出诗人超越了世俗的权欲。可见,毛泽东在他的词中将亲情、友情、爱情与阶段的、革命的高尚情操融为一体,汇成一处。
古代的名家诗词.情浮者往往意境沉滞而不能超脱;超脱者往往缺乏热情而不现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受着阶级性、时代性的局限。而毛泽东的超脱既非一代帝王所能,更非闲情文人所致。毛泽东的超脱源于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培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产阶级挑战统治的虹贯天地的浪漫主义精神。因而具有震憾力、感召力和表现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后以问作结,意在激励当年的战友和一切革命者继续发扬革命的战斗精神,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这首词在结构上字连句衔,逐层推进,承转自然。如上阙以“独立”开篇,下阙用“百侣”相应;由上阏的“立”、“看”、“怅”、“问”自然地转到下阙的“忆”;上阙观景触感,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下期忆事言志,巧妙地回答了上期提出的问题。全词浑然一体,意蕴深远。既豪放洒脱.又清新婉曲;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不废婉约的风格。用奇、秀、朗、峻四个字囊括仍显不足。可以说,毛泽东以其当代伟人开天辟地的旷大胸怀,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气冲宵汉的磅礴气势,把中国古典诗词的豪放风格推向了豪迈壮阔,奔放瑰丽的峰颠!(柴铭妹
张立云)
部编教材
必修一(上册)
教学案
编制:
使用:
教学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