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6-19 20: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松坪学校小学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主备人:敖祖良 执教人: 授课时间:2010年 月 日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3、知道地球形状和大小4、了解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
学 案 教学控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相关视频)、导学案
一、自学导航[探究一]:人类认识地球的曲折过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古代印度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但整体来说都是认为地球是平的。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古希腊学者_________________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________形,所以地球是________或_______。[探究二]:证明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的依据1、方法一:说出你的理由:2、方法二:说出你的理由:3、方法三:说出你的理由:4、方法四:说出你的理由:[探究三]:人类进入太空世界是首个发射卫星的是__________年的________;首个进入太空的是_______年_______,他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中国在_______年乘坐_______第一个进入太空,他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探究四]: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赤道周长是______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_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千米。二、巩固练习1、人们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见进港的船只的_____,再逐渐看见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而麦哲伦航线又再一次说明____________。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_______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____________第一次在太空飞行,_______年美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并拍到了地球的照片。我国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第一个是________。3、简述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古代:近代:现代: 一、预习、质疑(10min)阅读课本P14-16页,完成学案[探究活动]部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讨论。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二、交流、展示(20min)每组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挑选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内容(本组同学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其他同学认真听、评。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引导或点拨。三、检测、反馈(5min)对学过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及时复习与点评。当堂消化。四、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授课做出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进。改进措施:
自我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小组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教师评价学习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组长签名:__________ 2010年 月 日
松坪学校小学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2、地球的表面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主备人:敖祖良 执教人: 授课时间:2010年 月 日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2、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状3、会制作地表模型4、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
学 案 教学控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相关视频)、导学案
一、自学导航[探究一]:地球表面的形状[活动]:根据你的经验说明下列不同的地貌的特征: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地形特点平原200米以下最小高原500米以上小山地500米以上最大丘陵200--500米较小盆地峡谷海洋岛屿[思考]:你知道地球上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地球上最低方又是哪里?答:最高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海拔为_______米,最低处是___________,为海平面以下____米。[探究二]:制作地表模型和绘制地形平面图[活动一]:请同学们回去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地貌模型[活动二]:绘制地形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思考]:你知道我们平时用的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二、巩固练习1、地球仪上不同的色彩表示的含义不同,即地球仪上的蓝色表示( ),绿色表示( ),黄色表示( ),褐色表示( )。A、高原、山地、丘陵 B、高山C、海洋 D、耕地、平原和森林2、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述地球面貌,摄影师在( )上进行航空拍摄,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 )在空中拍摄地面,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A、高山上 B、火箭上 C、飞机 D、卫星3、地球表面有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预习、质疑(10min)阅读课本P17-19页,完成学案[探究活动]部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讨论。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二、交流、展示(20min)每组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挑选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内容(本组同学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其他同学认真听、评。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引导或点拨。三、检测、反馈(5min)对学过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及时复习与点评。当堂消化。四、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授课做出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进。改进措施:
自我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小组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教师评价学习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组长签名:__________ 2010年 月 日
松坪学校小学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3、地球的内部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主备人:敖祖良 执教人: 授课时间:2010年 月 日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地球内部的构造2、学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3、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4、学会推测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应用
学 案 教学控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相关视频)、导学案
一、自学导航[探究一]:暗盒里有什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桌子上放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物品,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物品?它们可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从本实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探究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从火山喷发可得出的结论是:地球内部有高温的________;从地热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地球内部的温度_______;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中得出的结论是:地球内部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活动]:用不同的颜色的橡皮泥做地球内部结构模型通过科学家的推测可知,地球内部的结构从外向内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地壳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地核的厚度约为_____千米。二、巩固练习1、科学家是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球内部情况的,地震波在坚硬岩石中传播( ),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 )A、较慢 B、较快 C、一样2、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 )推测出来的。A、反射现象 B、震动时间 C、折射的不同3、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达到_____千米,如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就连蛋壳还没能钻透呢。4、人们只能根据发生在地球表面的现象,如_____、_______、地热等来推测地球内部情况,从而获得更多信息。 一、预习、质疑(10min)阅读课本P20-21页,完成学案[探究活动]部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讨论。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二、交流、展示(20min)每组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挑选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内容(本组同学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其他同学认真听、评。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引导或点拨。三、检测、反馈(5min)对学过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及时复习与点评。当堂消化。四、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授课做出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进。改进措施:
自我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小组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教师评价学习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组长签名:__________ 2010年 月 日
松坪学校小学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4、火山和地震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主备人:敖祖良 执教人: 授课时间:2010年 月 日
预期学习结果 1、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2、了解地震的成因3、学会在地质灾害面前如何逃生4、学会制作火山喷发模型
学 案 教学控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相关视频)、导学案
一、自学导航[探究一]:火山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火山喷发的原因是由于地下熔融的______沿着地壳的____________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_________的自然灾害之一。[思考]:1、根据材料你可得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答:2、火山喷发一定对人类有害吗?答:[活动]:做火山喷发模型[探究二]:地震产生的原因观看视频和有关资料,请说明地震产生的原因:地壳的岩石在_______时会___________,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_________,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破坏,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思考]:1、地震时我们如何逃生?2、我国最早的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叫____________,它是由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_______发明的。[活动]: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二、巩固练习1、辨一辨(1)火山喷发物一层层地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了火山堆 ( )(2)火山在喷发前,会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 )(3)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震动 ( )(4)火山虽然经常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但它也并非一无是处( )(5)地震来临时,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 ( )(6)地震时正在上课的学生,应迅速在课桌下躲避,等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统一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 )2、火山喷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一、预习、质疑(10min)阅读课本P22-24页,完成学案[探究活动]部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讨论。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二、交流、展示(20min)每组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挑选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内容(本组同学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其他同学认真听、评。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引导或点拨。三、检测、反馈(5min)对学过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及时复习与点评。当堂消化。四、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授课做出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进。改进措施:
自我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小组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教师评价学习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组长签名:__________ 2010年 月 日
松坪学校小学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5、地表的变迁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主备人:敖祖良 执教人: 授课时间:2010年 月 日
预期学习结果 1、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2、知道地表变迁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地壳的运动3、了解风化、侵蚀的概念4、了解人类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学 案 教学控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相关视频)、导学案
一、自学导航[探究一]:地表变迁的原因1、自然的力量[活动一]:加热石块 现象:结论:温度的急剧变化,使石块________________;风化:在长期的风吹日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下,地表岩石_________的过程叫做风化。[活动二]:流水的侵蚀作用结论:流水的冲刷带走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使水土流失。侵蚀: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_______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2、人类的活动对地表造成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进行拦河筑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采矿石等活动,使地表发生变化。3、生物因素对地表造成影响[探究二]:对地表变迁的研究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8844.43米,但科学家却在山顶上发现了鱼龙的化石和海藻、海螺等化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北宋时期我国期考的科学家沈括在他的《 》里记录了太行山山崖间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从而推断一带在远古时代是_________,后来由于___________形成了山脉。二、巩固练习1、在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的地理状况时,是根据( )来进行推测的。A、地震 B、山体中采集到的鱼龙化石 C、火山喷发2、( )是在火山的推力,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A、海边礁石 B、风蚀石 C、火山口湖3、石林是由于风、( )、碳酸盐石材共同作用形成的。A、人工 B、流水 C、冰冻4、地表变迁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自然力量如地壳的运动(火山、地震),________、________等。5、辨一辨(1)海岸边的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 )(2)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是没有破坏作用的 ( )(3)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在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河流对地表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 )(4)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作用 ( ) 一、预习、质疑(10min)阅读课本P25-28页,完成学案[探究活动]部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讨论。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二、交流、展示(20min)每组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挑选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内容(本组同学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其他同学认真听、评。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引导或点拨。三、检测、反馈(5min)对学过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及时复习与点评。当堂消化。四、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授课做出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进。改进措施:
自我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小组评价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教师评价学习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组长签名:__________ 2010年 月 日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复习课
六( )班 姓名_________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主备人:敖祖良 执教人: 授课时间:2010年 月 日[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地球的运动以及引起地表的变迁。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地表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一、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经过是:最早人们认为地球是_______的,后来认为地球是圆球形,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
二、地球的表面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陵等地形。
三、地球的结构从外向内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四、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________沿着______的薄弱地带________形成的。地震是由于________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_____,褶皱突然断裂时___________,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两种运动都是地球上可怕的自然灾害。
五、地表在地壳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因素作用和人类活动等的长期影响下,发生着巨大变化。“沧海变桑田”。
第2单元“我们的地球”检测题
一、选择题( )
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布鲁诺 C.麦哲伦
2、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 ( )
A.平原 B.高原 C.沙漠
3、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 )
A.14千米 B.20千米 C.100千米
4、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5、( )的做法是正确的
A.向大海倾倒垃圾 B.乱伐森林 C.改造沙漠
二、填空题
1、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地球内部的结构从外向内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如果你在在学校教室里上课,你采取的躲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家里,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5、“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 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火山的各部分名称
见课本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