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经济与社会生活
3.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二历史学习内容
选择性必修
1.学习内容
职
能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生活
秦咸阳宫复原图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Contents
目录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
商朝的内外服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时间:约BC2070--BC1600,
建立者: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夏
朝
周朝
商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1.建立
3.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夏
朝
周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时间:约BC1600年-BC1046年
建立者:商部落首领汤
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2.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3.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结合;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1.建立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时间:
周:约BC1046年-BC256年
西周:约BC1046-BC771
东周:BC770-BC256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1.建立
2.政治制度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
分封对象:
诸侯在国内分封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3.从右图和下列材料中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性诸侯国
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拱卫王室,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①分封制
政治制度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政治制度
----③礼乐制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体现了商周政治的哪些特点?
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原始民主传统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拓展提升
01
05
04
02
03
等级森严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社会经济发展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旧制的瓦解 封建政治制度的诞生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制、郡县制、文书制
文书制度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
③地方--郡县制
1.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文书制度
特点:皇权中心,家国一体
相互分工,牵制配合
作用: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廷议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内容:
……
【概念辨析】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秦朝官制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体
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秦
创立
汉
巩固
战国
萌芽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主要趋势怎样?
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隋唐
成熟
宋
元
加强
明
强化
清
汉武帝如何解决?
西汉内外朝制度
秦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中朝”
汉承秦制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反映汉代宰相怎样的地位?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何影响?
位尊权重
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位高权轻
位低权重
2.
汉朝--中外朝制
1.
秦朝--三公九卿制
转移相权及机构
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
3.
隋唐--三省六部制
作用
①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②
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特点
相权三分
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材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唐代政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特点:分割相权、职能明确、维护统治;
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4.
宋朝--二府三司
5.元朝--
中书一省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弊端: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高度。
设内阁: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行政中枢。
6.
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7.
清朝--设军机处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演进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主要趋势怎样?
◇古代中国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1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2
分割相权、分化事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重用身边侍臣“中外朝”
制
三省六部制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秦
创立
汉
巩固
战国
萌芽
隋唐
成熟
宋
元
加强
明
强化
清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秦统一以后,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央是如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辖呢?
阅读教材,梳理两汉至明清地方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主要趋势怎样?
1.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最稳定的单位是县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特点?
【巧记知识】
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时空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