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能力提升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能力提升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03 17: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1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关于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都是条件反射
B.两种反射都是非条件反射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2.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如图是牵张反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有三个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神经中枢
B.牵张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α传出神经不可以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C.兴奋在α传出神经与肌肉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D.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时间,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
3.二战期间,常用每分钟100次响铃的铃声来提醒士兵前往作战基地,战后,退役士兵和学生共同完成如图所示研究,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每分钟100次的响铃对士兵来说是条件刺激
B.每分钟100次的响铃对学生来说是无关刺激
C.每分钟响铃大于100次后,士兵的条件反射消退
D.士兵听到响铃后心率加快是铃声刺激强化的结果
4.下图是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Na+的通透性大
C.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D.兴奋部位的“内正外负”的电位状态,主要是该部位Na+内流形成的
5.图1表示对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一点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图2为受刺激部位膜内Na+含量变化情况,①②③为电表。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电表可能不发生偏转,②、③两个电表可能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图2中的bc段可表示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与Na+逆浓度进入细胞有关
C.图2中的ab段可表示神经纤维的静息状态,与K+顺浓度流出细胞有关
D.若增大外界溶液中Na+浓度,则图2中的。点可能上移
6.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分别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分别偏转1次、2次
D.若抑制图甲中细胞的呼吸作用,则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7.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合成减少。甲图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由甲图中黑质-纹状体相互调节关系,可以推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乙图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神经元b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B.
甲图中,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防止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过度,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C.
研究发现,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也存在多巴胺受体,如果该受体与多巴胺结合,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
D.
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
8.根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把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3类。图示为神经元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可能受多个神经元的影响
B.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其传导形式将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C.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也会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
D.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
9.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10.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
11.心室肌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在接受刺激时,也能产生动作电位变化,引起细胞兴奋进而收缩。图1表示心室肌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图2表示心室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有关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室肌纤维细胞的静息电位值接近-90
mV,此状态下无离子进出细胞
B.引起AB、CD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室肌纤维细胞膜对K+、Na+通透性增大
C.心室肌纤维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有ATP的消耗,
所消耗的ATP由线粒体提供
D.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纤维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Ca2+通道打开时间较长
12.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受损
C.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S区受损
D.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
13.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平时,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膀胱内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图示反射弧中,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信号传递信息
B.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C.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脊髓骶段产生了“尿意”
D.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14.如图是人体内部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确的是(
)
A.针刺后,在a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针扎手后人体产生痛觉与a→b过程有关,属于非条件反射
C.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1次方向向右的偏转
D.针刺取血时人体不会缩手,这与大脑对脊髓的分级调节有关
1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中有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C.大脑皮层受损严重的病人也能完成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D.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图为人体膝反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突触结构,a、b、c为神经纤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后导致①和②处分别释放出抑制类和兴奋类神经递质
B.图中伸肌舒张的原因是c的末梢释放抑制类神经递质,抑制伸肌细胞的兴奋
C.图中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与①处相反
D.刺激a所引起的肌肉反应可通过同时刺激b和c实现
17.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18.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主要是K+外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
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可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
19.当膜电位变化时,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会由关闭状态转为开放状态,胞外的Ca2+迅速涌进胞内,造成一个突然的钙高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中的Ca2+浓度高于突触间隙中的Ca2+浓度
B.突触前膜此时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
C.突触间隙内含有将神经递质中肽键水解的酶
D.突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功能
2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脑干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点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
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情况,则一定是脊髓出了问题
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的调控
D.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不能形成各种感觉,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2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与人的“愉悦感”形成和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回收泵”回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储存在人脑细胞突触前膜的__________内,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__________内流,使兴奋得以传递。
(2)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对脑的刺激,产生更强的“愉悦感”。
(3)吸毒会打破生理上的均衡状态,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22.下图显示了脑、脊髓及手臂上的神经位置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图中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③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若此时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该细胞静息电位为,动作电位峰值为。若细胞外液中浓度降低,此时静息电位值将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维持浓度在细胞内外的差异与________(细胞器)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
(3)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四个可能位点。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却没有感觉,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___。
(4)研究发现,某种镇静剂起镇静效果时(经过临床试验不破坏细胞结构),会使突触间隙多巴胺(一种兴奋性递质)含量升高,若注入大量多巴胺可解除该效果。请你推测,该镇静剂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非条件反射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生来就有,不用经过训练,参与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脑干或脊髓。条件反射指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或训练建立的获得性反射,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反射中枢在脊髓,是非条件反射。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反射中枢在大脑,属于条件反射。
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图中共有三个神经元,两个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全部位于神经中枢中,A正确;牵张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α传出神经可以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B错误;α传出神经与肌肉接触的部位属于突触,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C正确;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时间,这主要是由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作用于α与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D正确。
3.答案:C
解析:二战期间,士兵听到每分钟100次响铃的铃声后,前往作战基地,建立了条件反射,故每分钟100次的响铃对土兵来说是条件刺激,A正确;响铃对学生影响很小,对学生来说,每分钟100次的响铃是无关刺激,B正确;每分钟响铃大于100次后,士兵的心率减慢,但士兵的条件反射没有消退,C错误;士兵听到响铃后心率加快是铃声刺激不断强化的结果,D正确。
4.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B错误;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错误;兴奋部位形成“内正外负”的电位状态,是受到刺激后该部位Na+内流形成的,D正确。
5.答案:B
解析:刺激点在AB段中点,刺激后,①电表可能不发生偏转,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也可能是抑制性,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②、③两个电表都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图2中的bc段可表示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与Na+内流有关,Na+内流是通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细胞,B错误;图2中的ab段可表示神经纤维的静息状态,与K+外流有关,K+外流通过通道蛋白,顺浓度流出细胞,C正确;若增大外界溶液中Na+浓度,则Na+内流可能增大,即图2中的c点可能上移,D正确。
6.答案:A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的,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图乙b处有突触小泡,a、b点在上一个神经元上,c、d点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处先兴奋,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d处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又偏转一次;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a点不产生神经冲动,d点可产生神经冲动,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兴奋的传导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7.答案:C
解析:A、甲图中,神经元b释放存储在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促进Na+内流,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A正确;
B、甲图中,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以维持脊髓运动神经元适宜的兴奋性,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B正确;
C、由于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也存在多巴胺受体,如果自身受体与多巴胺结合,会导致Ca2+内流减少,使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多巴胺合成、释放,C错误;
D、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D正确。
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与功能。据图分析,一个神经元细胞体可接受来自多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其传导形式将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B错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进一步增大,C正确;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通道蛋白内流,D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项错误;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B项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项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分析题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降低的变化相对并不明显,由此可知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反,C错误。阻断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下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D正确。
11.答案:D
解析:由图2看出心室肌纤维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也有离子进出细胞,A错误;结合图1曲线和图2曲线可知,引起AB、CD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室肌纤维细胞膜对Na+、K+通透性增大,B错误;心室肌纤维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需消耗ATP,ATP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因此ATP由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提供,C错误;结合图2可知,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纤维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能的原因是Ca2+通道打开时间较长,D正确。
12.答案:C
解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受损,B正确;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受损,C错误;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D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方式进行,化学信号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A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
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B正确;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尿意”,C错误;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14.答案:D
解析:兴奋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针扎手后人体产生痛觉需要经过a→b过程,因为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属于反射,B错误;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处的神经纤维先后兴奋,因此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针刺取血时人体不会发生缩手反射,D正确。
15.答案:B
解析:下丘脑中有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正确;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B错误;大脑皮层严重受损,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C正确;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短期记忆可能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16.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结构、兴奋的传递。a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①和②都是a的末梢,在膝反射中均释放兴奋类神经递质,A错误;图中伸肌舒张是因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类神经递质,导致c(传出神经)被抑制,B错误;图中③和①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是抑制类和兴奋类神经递质,两类神经递质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相反,C正确;刺激a引起屈肌收缩和伸肌舒张,但同时刺激b和c会引起屈肌和伸肌都收缩,二者结果不同,D错误。
17.答案:ACD
解析: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正确。
18.答案:AC
解析: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主要是K+外流所致,A正确;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仍然表现为外正内负,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刺激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C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运输,D错误。
19.答案:BD
解析: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会由关闭状态转为开放状态,胞外的Ca2+迅速涌进胞内,不消耗能量,说明突触小体中的Ca2+浓度低于突触间隙中的Ca2+浓度;突触前膜此时释放的递质能使Na+通过突触后膜内流,说明是兴奋性递质;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将神经递质水解不需要水解肽键的酶;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功能。
20.答案:ABC
解析: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某人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指点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那么他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小脑,A错误。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情况,说明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正常,只是不能受大脑皮层控制,所以损伤的可能是大脑皮层中的排尿中枢或脑中的高级排尿中枢与脊髓中低级排尿中枢之间的联系中断,B错误。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等,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中枢,下丘脑还具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所以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的调控,C错误。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不能形成各种感觉,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D正确。
21.答案:(1)兴奋
突触小泡
钠离子
(2)增加
延长
(3)降低
受体蛋白的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解析:(1)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储存在人脑细胞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钠离子内流,使兴奋得以传递。
(2)可卡因
(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回收,
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更强的
“愉悦感”。
(3)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的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受体蛋白的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22.答案:(1)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否;反射弧结构不完整(2)小于;线粒体(3)①
(4)与突触后膜多巴胺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多巴胺无法发挥作用
解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若在图甲中③处给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若此时引起肌肉收缩,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所以不属于反射。
(2)若细胞外液中K+浓度降低,神经细胞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大,单位时间内外流的钾离子增多,静息电位加大,即此时静息电位值将小于-70mV。
(3)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说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即②③为正常,而神经冲动不能传给大脑皮层,说明①受损。
(4)根据题意可知,该镇静剂能够与突触后膜多巴胺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多巴胺无法作用,使得突触后膜的兴奋降低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