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5-28 21: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公德比赛———正在进行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西郊中学 朱小佩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野客。
后人称之为“ ”,
后人称其诗为“ ”,
有集子《杜工部集》。
诗圣诗史唐肃宗(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以诗自娱。但是,好景不长。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赏佳音品美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物,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文赏析 考考你: 诗第一段,诗人用“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连串动词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凄风冷雨之后,我们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已经破败不堪的茅屋外面,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起来,又翻飞着吹过江去,最后零散地洒落在江郊的各处,他除了焦虑和怨愤,却无可奈何。我来说一说:诗文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诗文赏析“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人生之苦,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怀才不遇;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文赏析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凄苦情境?这一节还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这节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遭遇天灾,湿冷难眠,痛苦难挨.“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深沉情感呢?诗文赏析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文赏析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节大意,说说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 长夜难眠、 期盼广厦;
痛惜痛心痛苦忧国忧民 全诗生动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生活的真实境况,而且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情思跃然纸上。
全诗总结挑战“诗圣”——各显神通化“诗”为“文”:选择合适的诗句进行改写。
为“文”配“画”:用绘画形式展现诗歌内容。
睹“物”思“人”:想象并描写困境中诗人形象。
触“目”伤“怀”:了解诗人处境后谈你的感想。
自“编”自“演”:为诗歌第二节编写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