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āi)
薰衣草(xūn)
帐蓬(péng)
废墟(xū)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橡子(xià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ò)
酬劳(chóu)
戳穿(chuó)
山毛榉(jǔ)
D.急燥(zào)
坍塌(dān)
滚烫(tàng)
湿润(rǜn)
2.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
(干渴
干旱
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不绝于缕)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
(鲜艳
鲜亮
鲜嫩)薄荷。那些
(废弃
抛弃
作废)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
(探索
憧憬
探讨)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
(飘扬
飘荡
飘忽)。
3.下面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阅读理解
①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发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②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③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④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曰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中画线句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3.“我”在选段中起什么作用?
4.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理解
守山人
(1)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2)“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3)“老康,我老了啊。”
(4)“老朱,我也老了。”
(5)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齐齐摇动树叶,发出哗哗的声响。
(6)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劲啊,现在是又……”
(7)“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8)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9)“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10)“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11)“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12)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13)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14)“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15)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16)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的人。
(17)“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18)“老康叔,我叫陈遗志,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19)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
④
2.第(14)段和第(17)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有所不同,第一次是_________
,第二次是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15)段中的画线句。
4.文章第(15)~(19)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3.植树的牧羊人
一、1.正确答案:B
2.干涸,源源不断,鲜嫩,废弃,探索,飘荡
3.A
二、1.“我”陪牧羊人一起种橡树。
2.突出了牧羊人的细心、认真,为下文写牧羊人种橡树的情节埋下伏笔。
3.“我”是牧羊人种树的见证人,用“我”的口吻叙事,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4.插叙。作用:交代了牧羊人的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点明了牧羊人种树的原因;突出了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优秀品质;使故事情节紧凑。
三、1.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
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遗愿来守护山林。
2.为朋友离开而悲伤
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4.交代了老朱离开山林后去世的情况,补充交代了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事情,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代代相传、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